[发明专利]可控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8035.4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2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凌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 电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可控电池模块,具体是一种可将电池正向、反向接入回路或者从回路旁路,达到对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的可控电池模块,用于大容量电池储能场合。属于电池储能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电池储能平滑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是解决新能源并网难和风电“弃风”问题的有效途径。大规模电池储能在电网中的应用将改变电能只能传输不能存储的历史,给电力生产和运行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由于电池的单体电压较低(小于5VDC),容量一般不超过500Ah,因此在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中,电池子系统由大量的电池单体组成。为了便于实现对这些大量的电池的组装、运输和管理,通行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对电池单体的串联,得到具有一定电压(<100VDC)电池模块;再将多个电池模块串联为电池堆,电池堆电压即为电池系统直流电压,电池系统直流电压的大小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来确定。对于交流侧出口电压为380V的情况,电池系统直流电压一般为800VDC左右;对于交流侧出口电压为690V的情况,电池系统直流电压一般为1100VDC左右;个别储能系统中直流电压可达到3000-5500VDC。为了进一步扩大电池系统容量,也可将多个电池堆并联运行。
目前,无论是将电池单体串联得到电池模块,还是将电池模块串联得到电池堆,均是采取导线直接连接的方式。由于串联电路中每个电池单体电流相等,而每个电池单体的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充电时,容量较小的电池首先充满,继续充电可能会造成容量较小的电池过充;放电时,容量较小的电池首先放完,继续放电可能会造成容量较小的电池过放。因而造成容量较小的电池单体的容量和寿命的损失,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导线直接连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电池“短板效应”的发生,严重限制了电池系统的整体寿命。在电池系统的电池单体串联数量多、直流电压高的情况下“短板效应”更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可控电池模块,可以控制电池系统中的不同电池模块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实现电池模块的均衡运行、故障冗余和不同容量电池模块的混合运行,提高电池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可控电池模块包括:四个可控开关以及由储能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串,所述四个可控开关分每两个一组串联,两组再分别与所述电池串并联,两组串联的可控开关的连接点为可控电池模块的两个引出线端点。
所述的储能电池单体是用于由一个电芯或者多个电芯并联组成的具有完整包装的整体。
所述的可控开关为继电器等机械开关或者电子开关,具备电流双向流动的能力。
本发明中,通过对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可使电池模块正向接入回路,也可以使电池模块反向接入回路,还可以使电池模块从回路中旁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将电池模块正向、反向接入电池系统回路或者从回路中旁路,克服了简单串联方案中所有电池必定处于同种工作状态(充电、放电或者停止状态)的局限,达到对电池模块的区别化充放电控制的目的。可以实现电池模块的均衡运行、故障冗余和不同容量电池模块的混合运行,提高了电池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控电池模块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可控电池模块结构图。该图中包括:4个可控开关S1、S2、S3、S4,M个储能电池单体Ce1、Ce2……CeM。将M个储能电池单体Ce1、Ce2……CeM正负极首尾串联组成蓄电池串,M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可控开关S1、S2、S3、S4每两个一组串联,再分别与蓄电池串进行并联。如此构成一个可控电池模块E。两组串联的可控开关的连接点T1、T2为可控电池模块的两个引出端。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为适用于690VAC储能系统的电池系统,额定电压1100VDC,额定容量200Ah,额定电流50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8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从铬渣中回收Cr6+制备深铬黄颜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