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混纺织物数码印花的喷墨墨水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8174.7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2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秦国胜;赵树海;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鸿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P3/872 | 分类号: | D06P3/872;D06P1/16;D06P1/38;D06P1/613;D06P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混纺 织物 数码 印花 喷墨 墨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墨水,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混纺织物数码印花的喷墨墨水。
背景技术
近年来,纺织品数字印花技术由于生产工艺简单,无需制版,对染料利用率高,而成为一种高质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纺织品印花生产方法。数字喷墨印花发展迅速,发展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将喷墨墨水应用到纺织品工业中,墨水的稳定性和色牢度都需要满足较高的要求,现有纺织品工业中使用的墨水多为活性染料墨水、酸性染料墨水或分散染料墨水,其中活性染料墨水、酸性染料墨水或分散染料墨水均无法对混纺织物中的所有纤维有良好的上染,因此无法满足混纺织物的色牢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混纺织物数码印花的喷墨墨水,对混纺织物中的纤维有良好的上染效果,提高混纺织物的色牢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混纺织物数码印花的喷墨墨水,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
染料 2.0-20.0%;
分散剂 1.0-10%;
粘度调节剂 10-35.0%;
表面张力控制剂 0.2-1.0%;
pH控制剂 0.1-2.0%;
杀菌剂 0.3-1%;
去离子水 其余量。
优选的是:所述染料选自C.I.活性黑39、C.I.活性蓝14、C.I.活性蓝72、C.I.活性蓝49、C.I.活性红24、C.I.活性红245、C.I.活性黄95、C.I.活性橙13、C.I.分散蓝79、C.I.分散蓝93、C.I.分散蓝284、C.I.分散红153:1、C.I.分散红92、C.I.分散橙73、C.I.分散橙76、C.I.分散黄114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是:所述分散剂为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物。
优选的是:所述粘度调节剂为丙三醇、二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400、1,5-戊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是:所述表面张力控制剂为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优选的是:所述pH控制剂为三乙醇胺、氢氧化钠、氢氧化铵、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中的一种。
优选的是:所述杀菌剂为苯并异噻唑啉酮。
本发明的喷墨墨水,适合涤/棉、涤/毛、涤/粘、涤/麻、锦/棉混纺织物数码印花的喷墨墨水,使用该墨水数码印花所得混纺织物,纤维素纤维和化学纤维都能获得上染,从而消除使用单一性质成分墨水所打印产品的某种纤维不能上染造成的色花现象;同时,印花产品各项色牢度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标准GB/T 18885-2009。墨水的稳定性、打印等技术性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730-2005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按照重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C.I.分散蓝79 2%、C.I.分散蓝93 4.5%、C.I.分散橙76 3.5%、C.I.活性黑39 10%、SMA-3000 10%、丙三醇8%、聚乙二醇400 2%、BYK-345 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2%、苯并异噻唑啉酮1%、其余为去离子水;将以上组分按比例混合研磨至D90为200nm,经0.45微米滤芯过滤后即可制得产品。
实施例2
按照重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C.I.分散蓝284 5%、C.I.活性蓝14 8%、SMA-3000 6%、二乙二醇14%、聚乙烯吡咯烷酮6%、BYK-345 0.8%、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5%、苯并异噻唑啉酮0.8%、其余为去离子水;将以上组分按比例混合研磨至D90为200nm,经0.45微米滤芯过滤后即可制得产品。
实施例3
按照重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C.I.分散红92 6%、C.I.活性红245 10%、SMA-3000 7%、二乙二醇15%、聚乙二醇400 10%、BYK-345 0.7%、三乙醇胺1.0%、苯并异噻唑啉酮0.7%、其余为去离子水;将以上组分按比例混合研磨至D90为200nm,经0.45微米滤芯过滤后即可制得产品。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鸿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鸿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81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