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8364.9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9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敏;岳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天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A61M3/02;A61F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曾晓芒;解政文 |
地址: | 31512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引流 创伤 治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讲是一种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中,采用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创伤特别是难治疗的创伤,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一般包括用于包裹在伤口上的引流敷料,引流敷料中间侧壁上加有一根引流管,引流管用于与负压机连接,负压机上还连接有废液袋用于收集从负压机上流出的血水,目前,普遍采用的引流敷料都是进口材料不但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情况对引流敷料注射生理盐水以防止板结,因为这一类型的引流敷料都需要在湿润的条件下使用,由于引流敷料中间侧壁上加有一根引流管,引流管处会鼓起,当引流敷料与伤口固定时,技术要求较高,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漏气漏水的现象,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定期打开伤口包扎给伤口进行消毒灭菌,这样一来不但患者治疗费用经济负担大,而且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增大。
另外,目前的引流敷料多为医用塑料或医用海绵材料,易被臭氧水氧化,导致臭氧水不能应用在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引流敷料不但价格低、不会板结、与伤口固定时,不易出现漏气漏水的现象,而且不用打开伤口包扎就可对伤口进行臭氧水消毒灭菌,对伤口提供氧份止痛止痒加速愈合,减少病人痛苦,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使用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包括引流敷料贴、恒流负压泵以及废液袋,引流敷料贴通过引流管与恒流负压泵连接相通,恒流负压泵通过收集管与废液袋连接相通,其中,引流敷料贴为抗氧化伤口引流敷料贴,它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纯棉无纺布层、纯棉垫层和透气防水胶布层,透气防水胶布层上面左右两端均设有通孔,通孔上粘接有吸盘,透气防水胶布层左右两端的吸盘上分别连接有进水软管和吸水软管,吸水软管与引流管连接相通。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它还包括一个用于给伤口进行消毒灭菌的臭氧水制作系统,臭氧水制作系统连接在引流敷料贴与废液袋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臭氧水制作系统包括氧气瓶、输液瓶、混合泵、臭氧水杯、负压阀、控制器和显示器,氧气瓶通过第一导管与混合泵连接相通,混合泵上连接有水泵,输液瓶通过第二导管与水泵连接相通,混合泵与臭氧水杯的上端之间连接有第三导管,臭氧水杯的上端与废液袋之间连接有第四导管,臭氧水杯的下端与负压阀之间连接有第五导管,负压阀通过输水管连接在引流敷料贴的进水软管上,氧气瓶与混合泵之间的第一导管上依次设有氧气阀和臭氧发生器,输液瓶与水泵之间的第二导管上依次设有第一气泡监测器和盐水阀,臭氧水杯的上端与废液袋之间的第四导管上依次设有臭氧回收阀和降解器,臭氧水杯的下端与负压阀之间的第五导管上设有第二气泡监测器,氧气阀、臭氧发生器、混合泵、水泵、第一气泡监测器、盐水阀、臭氧回收阀、负压阀、第二气泡监测器、恒流负压泵和显示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氧气瓶与氧气阀之间的第一导管上依次设有调压器和稳流器。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调压器和稳流器之间的第一导管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引流管上连接有负压传感器,负压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臭氧负压引流创伤治疗系统,其中,臭氧水杯与第二气泡监测器之间的第五导管上设有加热器,加热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天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天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83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善气味的杀体外寄生虫制剂
- 下一篇:一种莫来石材料的原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