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8780.9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0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童志刚;胥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02 | 分类号: | B21D28/02;B21D28/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122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圆弧 部位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对板材进行负间隙挤压的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
背景技术
如图1-图3所示,现有冲压行业对部件小圆弧部位进行剪切采用的工艺为:预切----第一次精修----第二次精修----第三次精修。采用此种剪切工艺,部件小圆弧部位容易出现塌角,高毛刺及二次断裂等问题。而齿轮形状剪切恰恰是小圆弧(内,外)剪切的放大版难题,当板材厚度越厚其表现的越突出。如图4-5所示,产品即使按此工艺进行剪切,齿轮处塌角及二次断裂,毛刺不可避免。所以为了达到客户外观及尺寸要求,需要不断对刀口进行保养维护才能勉强进行生产,刀口十分容易损坏,大大提高成本且不良隐患时时存在。另外如果采用专业设备精冲机床也可达到上述效果,但成本太高,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部件小圆弧部位进行剪切,容易出现塌角,高毛刺及二次断裂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更好的保证断面质量,尺寸精度;并能够够延长刀口寿命,降低模具保养成本的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以下步骤:
(1)、第一次负间隙挤压:以板材被剪切后产品最终尺寸线外偏0.02mm为挤压线,挤压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沿着挤压线向下挤压被挤压部分板材,挤压冲头底部挤压原始板材厚度的40%到60%;
(2)、第二次负间隙挤压:挤压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一次负间隙挤压的挤压线继续向下挤压被挤压部分板材,挤压冲头底部挤压原始板材厚度的60%到80%;
(3)、以挤压线内偏0.02mm处为剪切线,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沿着剪切线下降已挤压板材的厚度,然后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再沿着剪切线向下剪切剩余板材厚度,将被挤压部分板材裁减掉。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挤压冲头底部挤压至原始板材厚度50%的位置处。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挤压冲头底部挤压至原始板材厚度20%的位置处。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沿着剪切线下降板材厚度的80%,然后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再沿着剪切线向下剪切20%板材厚度,将被挤压部分板材裁减掉。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在挤压前,被挤压部分板材的挤压面上加入冲压油。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在挤压前,被挤压部分板材的挤压面上重新加入冲压油。
前述的一种部件圆弧部位冲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半径为0.1mm的圆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以将剪切造成塌角及尺寸变形降至更低,能更好的保证断面质量,毛刺高度及尺寸精度;另外能够延长刀口寿命,降低模具保养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第一次精修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第二次精修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第三次精修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齿轮部件剪切后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第一次负间隙挤压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第二次负间隙挤压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剪切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剪切冲头与板材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图9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6-9所示,下面详细介绍下部件圆弧部位冲裁工艺的模具结构: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模座1、上垫板3、冲头固定板4、卸料垫板5、卸料板6、凹模块7、下垫板8、下模座9、下垫脚10、下托板11。在卸料顶杆2顶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与上模座1内侧壁连接,所述卸料顶杆2底部依次穿过上模座1、上垫板3、冲头固定板4、卸料垫板5进入卸料板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87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