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和一种卷取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9323.1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6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苏万成;孙海龙;李强;杨杰;张章;穆丹;魏洪涛;李波;吕强;王沂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7/087 | 分类号: | F16L27/087;B21C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油路 转换 接头 卷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和一种卷取机。
背景技术
轧钢是指在旋转的轧辊间改变钢锭、钢坯形状的压力加工工艺。轧钢方法按轧制温度可分为热轧和冷轧。卷取机是将热轧或冷轧钢材卷曲成卷筒状的轧钢车间辅助设备,包括卷取机卷筒。卷取机卷筒由卷筒涨缩机构、涨缩缸、旋转接头和其它部件组成。卷筒通过涨缩缸的涨缩动作实现带钢的卷曲和卸卷,卷筒运转过程中通过旋转接头对涨缩缸、钳口缸持续供压力油。
请参阅图1-图2,申请号为200920229343.X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多油路旋转接头,该多油路旋转接头包括芯轴101和外筒102,芯轴101和外筒102之间设有支撑轴承104,芯轴101和外筒102外设有压盖105,芯轴101内设有多路芯轴油路106,即B1-B13,外筒102内设有多路外筒油路107,即A1-A13,芯轴油路106和外筒油路107相配合构成多个油路通道。外筒油路107之间以及芯轴油路106之间都设有密封件103。上述结构的多油路旋转接头由芯轴101、外筒102、轴承104、和压盖105组成了一个可360度旋转机构,使接头能够旋转供油;芯轴油路106和外筒油路107相配合构成多个油路通道,使接头具备了多路供油能力,整个装置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然而,不同厂家制作的涨缩缸结构不同,导致与之配套使用的旋转接头安装尺寸也各式各样,上述专利中公开的旋转接头安装尺寸固定,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卷取机卷筒,不能通用,更换新卷筒或涨缩缸时需配备新的旋转接头,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使转换接头通用以节省成本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和应用该液压油路转换接头的卷取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能够使旋转接头通用化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从而节省了成本;本发明提供能够避免了因更换其中的涨缩缸而更换新的旋转接头的卷取机,从而节省了维修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包括安装部和主体部;所述安装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主体部的两端面分别设有一个进油口和一个或两个出油口,所述进油口通过油路与所述出油口相贯通;
或
所述主体部的两端面分别设有多个进油口和多个出油口,所述进油口通过油路与一个或两个所述出油口相贯通,所述出油口与唯一的所述进油口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安装部设有螺栓孔。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主体部靠近第一凸缘的一端设有三个进油口,所述主体部靠近第二凸缘的一端设有三个出油口,所述主体部内设有三条油路。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进油口均匀排布,所述出油口非均匀排布。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凸缘的一端设有两个进油口,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二凸缘的一端设有四个出油口;所述主体部内设有四条油路。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进油口均匀排布,所述出油口均匀排布。
优选的,上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中,所述油路的直径由进油口到出油口先变小,再变大。
一种卷取机,包括卷取机构、涨缩缸和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与所述涨缩缸相连,所述卷筒卷取机构与所述涨缩缸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油路转换接头,所述卷筒卷取机构通过所述液压油炉转换接头与所述涨缩缸相连;所述液压油路转换接头为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
现有技术中不同厂家制作的涨缩缸结构不同,导致旋转接头安装尺寸也各式各样,更换卷筒或涨缩缸时需要同时更换旋转接头。而本发明提供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可以使旋转接头变为通用,更换卷筒或涨缩缸时在旋转接头和涨缩缸之间装上本发明提供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即可避免更换新的旋转接头,使旋转接头通用化,降低了成本。还有,本发明提供的液压油路转换接头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加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93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