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及具有该隔板结构体的铅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9975.5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5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白松涛;张静;安藤和成;阿部阳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蓄电池(沈阳)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健全 |
地址: | 110141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隔板 结构 具有 蓄电池 | ||
1.一种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其包含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和玻璃纤维垫隔板的层叠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至少采用了直径为0.5μm~2.0μm的丙烯腈系细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还采用了直径为2.5μm以上的丙烯腈系粗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粗纤维的直径为2.5μm~8.0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所述丙烯腈系细纤维的含量大于所述丙烯腈系粗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所述丙烯腈系细纤维的含量为50重量%~100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所述丙烯腈系粗纤维的含量大于0重量%且小于等于50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的单位面积重量为45g/m2~80g/m2。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所采用的丙烯腈系细纤维和丙烯腈系粗纤维是通过湿法纺丝法制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为袋状,所述玻璃纤维垫隔板为薄板状,分别在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的两面上层叠有所述玻璃纤维垫隔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正极板和/或负极板的集电体是拉网格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其中,所述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还采用了直径为2.0~5.0μm的聚丙烯纤维。
12.一种极板组,其中,其由多片正极板和多片负极板隔着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用隔板结构体交替排列而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极板组,其中所述隔板结构体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之间的配置形态为下述(1)~(4)中的任一个:
(1)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的一个极板装入预先制成的袋状的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然后分别在上述袋状的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的两面上层叠薄板状的玻璃纤维垫隔板;
(2)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的一个极板用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包住,将该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的两端底部封接上而制成袋状,然后分别在该袋状隔板的两面上层叠玻璃纤维垫隔板;
(3)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的一个极板用二片薄板状的玻璃纤维垫隔板夹住,再用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包住,然后将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的两端底部封接上而制成袋状;和
(4)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的一个极板用二片玻璃纤维垫隔板夹住,然后装入预先制成的袋状的丙烯腈系纤维无纺布隔板中。
14.一种铅蓄电池,其中,其具备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极板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蓄电池(沈阳)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蓄电池(沈阳)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997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