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及扫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2795.8 | 申请日: | 2011-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7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木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047 | 分类号: | H04N1/047;G02B21/00 |
代理公司: | 福建炼海律师事务所 35215 | 代理人: | 许育辉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微 切片 扫描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待测切片沿着其纵向划分成若干个连续的扫描条带,每个扫描条带的宽度设为成像系统的物方视场在纵向方向的尺寸,并且将每个扫描条带沿着横向再划分成若干个连续的扫描视场,每个扫描视场的长度设为成像系统的物方视场在横向方向的尺寸;还包括如下步骤:
a)控制切片与成像系统在横向上相对连续运动,即使切片的当前扫描条带连续穿过成像系统的物方视场;
b)当切片的当前扫描条带的当前扫描视场移动完全进入成像系统的物方视场时,成像系统开始曝光,曝光时间为1~80μs;此时切片和成像系统仍在相对运动;
c)采集当前扫描条带的当前扫描视场的曝光后的图像数据;
d)将该当前扫描条带的当前扫描视场的图像数据和之前的当前扫描条带的所有已存储图像数据合并,作为当前扫描条带的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器中;
e)判断切片的当前扫描条带是否扫描完成;如果未完成,则将当前扫描条带的下一个扫描视场认定为当前扫描视场,并返回步骤b);否则,继续下一步骤;
f)将当前扫描条带的图像数据和之前的已扫描的所有扫描条带的已存储图像数据合并,作为该切片整个扫描区域的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器中;
g)判断切片的所有扫描条带是否扫描完成;如果未完成,控制切片和成像系统在纵向上相对移动,使成像系统位于切片的下一个扫描条带上,并将下一个扫描条带认定为当前扫描条带,将下一个扫描条带的第一个扫描视场认定为当前扫描视场,并返回步骤a);否则,结束对该切片的扫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切片与成像系统在横向上相对连续运动,即:或者是成像系统静止,切片运动;或者是成像系统运动,切片静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切片与成像系统在横向上相对连续运动,或者是匀速运动,或者是非匀速运动;只要保证在成像系统曝光期间内的相对运动速度不会导致图像模糊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成像系统的曝光时间,是根据切片与成像系统的相对运动速度确定的,只要保证在成像系统曝光期间内,切片与成像系统相对运动的速度不会导致图像模糊即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成像系统的曝光时间为20μs。
6.一种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包括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照明系统、成像系统,所述照明系统与成像系统之间,还设置有一自动三维移动平台;一控制器控制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运动,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上可放置待测的切片;所述计算机与所述控制器、成像系统分别相互电联接,控制所述成像系统、以及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同步工作;并使得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上放置的待测切片与成像系统处于连续的相对运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上、所述自动三维移动平台与成像系统之间,设置有切片支撑架;所述切片支撑架用于放置待测的切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自动三维移动平台带动切片支撑架及其上待测的切片,同时或分别在X方向即横向、Y方向即纵向和Z方向即轴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像系统包括同轴顺序设置的成像镜头和图像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像镜头包括同轴顺序设置的物镜和成像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为面阵图像传感器;所述的面阵图像传感器,其最短曝光时间为μs数量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微切片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照明系统包括照明透镜和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27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性能铝/碳复合电极箔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