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快换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5975.1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9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宋祁真;郭建;俞可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吉奥菲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52;H01R13/58;H01R13/627;H01R24/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接头 | ||
1.一种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体互插形插头和插头配用的护盖,所述插头包括后端封装电缆及电缆端护套、前端通过丝扣和定位螺钉固装主体的尾帽,所述主体前端中心有插接芯头,主体在其插接芯头外周制有向前伸出的相对分布的一对四分之一弧形外罗纹槽卡头,外罗纹槽卡头与尾帽之间套装有前端内周制有与对接插头主体的外罗纹槽卡头相配合的一对四分之一弧形内螺纹牙卡扣的锁紧把手;护盖前面中心固装有用于密封对接所述插接芯头的弹性堵头,护盖制有自弹性堵头外周向前伸出与插头锁紧把手的内螺纹牙卡扣相配合的一对四分之一弧形外罗纹槽卡头,护盖通过固定索与插头尾帽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芯头固装有多个对称分布的插头端子和弹性插座端子,所述弹性堵头制有用于分别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密封对接的盲孔和凸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和弹性插座端子中部封装在主体内的弹性密封接插件防水件中,包覆插头端子的弹性密封防水件管状体自插接芯头端面伸出包覆插头端子基部的圆台形密封座,所述插接芯头在插座端子前方制有与对接插头插接芯头端面的所述圆台形密封座相配合的圆台形密封口;所述弹性堵头盲孔自外向内制有与所述插头圆台形密封座相配合的圆台形密封口和与所述插头端子相配合的圆柱孔,所述弹性堵头凸柱为与插头圆台形密封口相配合的中心制有盲孔的圆台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把手内周与所述主体外周之间配装有弹性O型圈,所述主体外周在弹性O型圈前侧制有阻挡所述锁紧把手后退的弧形外挡头,所述锁紧把手内周制有与外挡头配合的弧形内挡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帽内周自前至后依次制有两级内凸台,所述电缆端护套内端制有兰盘,所述尾帽后部第一个内凸台自后至前在电缆外周依次配装有电缆端护套内端兰盘、端护套垫圈、电缆锁紧外套、电缆锁紧内圈,其中电缆锁紧内圈与电缆锁紧外套内外套装锁紧电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帽前端内周通过丝扣套装主体后端外周,所述尾帽前端与主体后端之间并通过定位螺钉进行固定;所述尾帽后部第二个内凸台依次向前配装有抵住电缆锁紧内圈的电缆定位圈、封装在主体后端内周的电缆橡胶垫圈和电缆防水垫,电缆防水垫前方为电缆容线盒,电缆容线盒前方为固装所述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接插组件体,接插组件体前方为弹性密封接插件防水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定位圈为T型垫圈,其中大端面抵住所述尾帽后部第二个内凸台、小端面对应电缆橡胶垫圈,外周环形凹槽对应主体后端面;所述电缆在电缆容线盒内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后端驳接,接插组件体制有伸向电缆容线盒内用于间隔所述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驳接头的间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帽前部为基部外周制有兰盘的凸管,所述主体四分之一弧形外罗纹槽卡头后部制有与凸管对应的四分之一弧形锁紧把手内衬体,内衬体一端向里制有锁紧把手弧形内螺纹牙卡扣的挡头,锁紧把手内周为与凸管和内衬体外周配合的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索为塑料护套钢丝绳,所述固定索一端通过外固定索夹头固定在尾帽上,另一端通过内固定索夹头和外固定索夹头固定在护盖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或者3或者4或者5或者6或者7或者8或者9所述电缆快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端护套由弹性聚氨酸酯制成,所述尾帽、主体、锁紧把手、护盖由增强碳酸酯制成,所述电缆锁紧内圈、电缆锁紧外套由硬铝制成,所述内固定锁夹头和外固定锁夹头由紫铜管制成,所述电缆容线盒、接插组件体、电缆定位圈和端护套垫圈由ABS塑料制成,所述定位螺钉为不锈钢制成的十字盘头自攻螺钉,所述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为镀金黄铜件,所述O型圈、插接件防水件、电缆防水垫、电缆橡胶垫圈和堵头由丁基橡胶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吉奥菲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吉奥菲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597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