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6443.X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7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尹志勇;杨光瑜;陈蓉;王立军;王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25/02 | 分类号: | B64D25/02;B64G1/6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部 损伤 防护 装置 | ||
1.一种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包括头盔(1)和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盔(1)上固定有约束绳索组(3),所述座椅的顶部设置有“C”形头枕(4),所述约束绳索组(3)穿过约束连接装置组(9)与限力器组(5)连接,加速度传感器(7)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8)的输入端且控制器(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限力器组(5)的输入端连接;
当所述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到高G载荷状态时,所述控制器(8)控制所述限力器组(5)动作,阻止所述约束绳索组(3)向外拉动,以约束所述头盔(1);当所述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到所述高G载荷状态解除时,所述控制器(8)控制所述限力器组(5)动作,解除对所述约束绳索组(3)的阻止,以解除对所述头盔(1)的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绳索组(3)穿过所述约束连接装置组(9)还与预紧装置组(6)连接,用于在正常行驶状态时向所述约束绳索组(3)提供预紧力,使其处于紧张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靠背内安装有高度调节机构,用于根据驾驶员的身高调整所述座椅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连接装置组(9)设置在所述“C”形头枕(4)上,且所述约束连接装置组(9)由三个约束连接装置组成,其中第一约束连接装置(9-1)和第三约束连接装置(9-3)设置在所述“C”形头枕(4)的两端,且第二约束连接装置(9-2)设置在所述“C”形头枕(4)的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力器组(5)由第一限力器(5-1)、第二限力器(5-2)和第三限力器(5-3)组成,所述约束绳索组(3)由第一约束绳索(3-1)、第二约束绳索(3-2)和第三约束绳索(3-3)组成,所述约束连接装置组(9)由第一约束连接装置(9-1)、第二约束连接装置(9-2)和第三约束连接装置(9-3)组成,且所述预紧装置组(6)由第一预紧装置(6-1)、第二预紧装置(6-2)和第三预紧装置(6-3)组成,其中所述第一约束绳索(3-1)穿过所述第一约束连接装置(9-1)后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限力器(5-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预紧装置(6-1);所述第二约束绳索(3-2)穿过所述第二约束连接装置(9-2)后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限力器(5-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预紧装置(6-2);所述第三约束绳索(3-3)穿过所述第三约束连接装置(9-3)后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限力器(5-3),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预紧装置(6-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7)选用测量三维加速度的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损伤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G载荷状态下,合加速度大于或者等于4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644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