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碳管粉体与其形成方法、复合材料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7079.9 | 申请日: | 201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3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萧安恩;张信贞;蔡书雅;徐美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K9/04 | 分类号: | C08K9/04;C08K7/00;C08K3/04;C08L23/06;C08L23/12;C08L25/06;C08L27/06;C08L55/02;C08L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碳管粉体 与其 形成 方法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复合材料,更特别关于将纳米碳管分散其中的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产品具可塑性以及质量轻,广泛用于民生工业之中,然而本身为绝缘体,表面经摩擦后产生电荷累积而带静电,会造成塑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困扰,例如塑料薄膜成卷性不良与粘卷、易引起尘土及灰尘而降低生产线的良率、电子设备受到干扰或损坏,甚至引起火花而造成爆炸。
3C电器产品的轻薄短小化,电子元件往朝高密度与高频化发展。这些小型与高电子密度的元件必须解决静电干扰及电磁相容性(EMC)问题。金属外壳可达成电磁波的遮蔽屏障与抗静电效果,但金属的密度高且不易加工。虽然业界改以在外壳涂布导电漆、溅镀金属层,与无电镀金属层等,这些方式所需的成本高、制程复杂、且污染环境。此外,外层金属薄膜易剥落失效。
为了改善塑料的静电问题,进而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目前的作法是将抗静电/导电材料与高分子进行混炼。经由挤出或射出成型混炼后的复合材料,以期完成具抗静电(Anti-static)、静电消散(ESD),与电磁波遮蔽(EMI)功能的高分子复材。抗静电需求为109-1012ohm/□、静电消散(ESD)为106-109ohm/□、导电性需求为≤106ohm/□、而电磁波干扰遮蔽(EMI)需求为≤104ohm/□。
为使抗静电材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之中,会先将添加材料与载体(carrier)混合熔融再造粒成母粒(masterbatch),再将母粒与塑料熔融混合,藉由载体的湿润和分散作用,使添加剂与塑料有好的相容性。目前使用的主要抗静电材料为酯类、胺类,以及有机盐类,其导电路径是藉由吸附空气中的水气而在表面形成导电的水层。上述特性导致成品需放置在一定湿度环境下数天才具有抗静电效果,且易受环境影响(如湿度)。上述产品在受热后,其抗静电材料易迁移至表层而影响外观。此外,产品的抗静电效果会因延伸而下降或消失。
若使用碳黑作为抗静电材料/导电材料,其导电原理为均匀分散于塑料之中的碳黑,可藉由碳黑之间的接触或短距离(通常<2nm)有效形成导电通路。然而添加碳黑的量需高渗透阈值(percolation threshold)。举例来说,作为抗静电材料时需添加>5wt%的碳黑,作为导电材料需添加>20wt%的碳黑。高碳黑添加量将影响复合材料的加工性与机械性质,其表面受摩擦后会有脱碳的现象而污染产品,影响塑料外观。添加碳黑的复合材料的电性效果,同样会受到延伸影响。目前没有拉伸4倍以上,仍具抗静电性质的复合材料。
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具有极佳的电性与机械性质,适合作为导电填充材料或补强材料。然而纳米碳管的表面平滑且为化学惰性,其与塑料的相容性不佳。另一方面,CNT的高长径比结构,使碳管间因强大凡德瓦尔力而相互吸引甚至缠绕聚集,导致纳米碳管难以分散于塑料中。此外,纳米碳管本质轻盈,不但占空间且易飘散,使得处理及存放纳米碳管时需额外注意。综上所述,纳米碳管在直接加工与应用上有其困难。
为了使纳米碳管均匀分散在塑料中,常见的方法有(1)化学修饰纳米碳管表面。利用盐酸、硝酸等强酸溶液使碳管表面产生羧酸等官能基,再进一步进行改性与接枝。或者利用自由基反应于纳米碳管表面直接进行改性与接枝,改善纳米管表面的化学惰性。之后再取化学修释后的纳米碳管与塑料进行混炼。此方法的缺点为,化学改性常会破坏纳米碳管管壁,并因此降低纳米碳管的导电性。(2)原位聚合反应。取反应单体(monomer)与纳米碳管于溶液混合均匀后,反应单体再进行聚合,使纳米碳管分散于反应单体聚合的高分子中。(3)溶液混合法(solution process)。将纳米碳管与高分子溶液混合均匀后,以再沉淀或去除溶剂得到固体。上述方法虽然能使纳米碳管均匀分散在塑料中,然而制程复杂、选用的溶剂成本高与具毒性,且高分子对溶剂的溶解度有其限制等,不适合应用在工业上。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在不伤害纳米碳管表面的前提下,使纳米碳管能有效分散于塑料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碳管粉体,其在不伤害纳米碳管表面的前提下,能使纳米碳管能有效分散于塑料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70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