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良式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8235.3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9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梅;赵孟华;李素珍;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小梅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6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一次性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负压引流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负压球的负压大概在4--5Kpa左右,临床上如遇引流液粘稠(如胃液、胆汁、血液等)可造成负压引流不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诊疗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传统一次性负压引流袋上述问题,对传统的一次性胃管负压引流袋进行改进,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引流通畅的改良式一次性负压引流器。
本发明的引流管一次成型为三通管,三通管直通两端分别接开关,另一端配置用以封闭的活动端盖。
本发明另一方案为:包括引流管及负压球,其特征在于:在引流管中间串接一T型管,形成三通管道,T型管两端各接一开关,用于临时关闭或打开引流通道,T型管另一端配置用以封闭的活动端盖。
本发明所述开关由夹板上形成通孔构成,通孔沿长度方向宽度逐渐变窄,直至可夹紧引流管或T型管。
术后病人使用本发明产品,并采用间断抽吸加持续负压球负压吸引相结合的方法无一例出现引流不畅现象及相关并发症;且适用性强,简单可控,可选用任何型号的空针进行抽吸;可方便注入液体或药物,达到稀释粘稠的引流物或其他治疗目的;避免了空针与胃管接头反复断开引起的污染或逆行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2,本实施例将传统的一次性负压引流袋的负压球1与引流管2中间串接一T型管3(大小:22号),形成三通管道。 T型管3两端各接一开关4,用于临时关闭或打开引流通道。其中另一端配置用以封闭的活动端盖6,取下活动端盖6可以用来接空针(可根据引流粘稠度选用10ml、20 ml 、50 ml空针)。
开关4由夹板上形成通孔5构成,通孔5沿长度方向宽度逐渐变窄,直至足以夹紧引流管。
本发明产品使用方法:1)如遇患者引流物粘稠或需要冲洗,将负压球近T型管端、近引流管处开关先夹闭。2)取下T型管上活动端盖,接上空针。 3)打开近引流管处开关直接抽吸或注入所需的液体稀释后再抽吸。4、盖上活动端盖,关闭T型管开口处,打开负压球近T型管端开关及近引流管处开关,负压球重新呈负压状态,可继续引流。
临床资料:自2011年3月以来在普外术后病人及肝移植术后病人胃肠减压上及腹腔引流上采用改良后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其中肝移植术病人3例,普外手术病人15例。其中男性12人,女性6人。均取得良好的引流效果。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3岁,因患胰头癌于2011年3月6日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胃窦、胆囊切除术,并行胰肠吻合、肝肠吻合、胃肠吻合。由于术后胰液、胆汁的排泄都要经过残胃,使残胃不断受刺激,引起患者频发恶心、呕吐,术后留置胃管,采用传统的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进行胃肠减压,留置第二天,负压引流袋仅见引出少量胆汁样液体,虽然负压球一直呈负压状态,引流管也没有打折,但患者一直感恶心、呕吐,非常痛苦。分析原因由于胆汁、胰液分泌物粘稠,传统的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引不出来。此时患者处于很大的风险状态,有可能因反复恶心、呕吐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何把粘稠的引流物引流出来,减轻患者呕吐症状,成了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当务之急。我们采用改良式一次性负压引流器,T型管另一开口处接20ml空针,先注入5ml温开水,将胃内胆汁稀释,然后再行抽吸,随即抽出15ml胆汁样液体。我们接着又每隔2小时将胃内胆汁稀释,抽吸一次,然后封闭接空针端口,挤压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就这样,采用间断抽吸加持续负压球负吸的方式,每天引流出300至400ml黄褐色液体,患者在留置胃管期间,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也未出现吻合口并发症,于3月14日顺利拔除胃管,康复良好。
实施例2
参见图2、3,本实施例的引流管2一次成型为三通管,三通管直通两端分别接开关,另一端配置用以封闭的活动端盖6。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小梅,未经黄小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8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构改进的拉链
- 下一篇:自行车运动服裤脚调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