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慧校园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9091.3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8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蒋家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00 | 分类号: | G06Q5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贺红星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慧 校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教育教学领域,涉及校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涉及智慧校园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系统与技术方案不统一。由于历史的原因,随着学校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相继建立,这些子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和应用开发技术;系统管理分散,各子系统的用户管理和授权机制不统一;信息分散,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不一致,缺乏甚至没有数据共享关系和交换途径,形成“信息孤岛”;信息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弱,难以实施综合业务流程和综合查询,决策支持能力弱,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无法获得一个整体的数据视图,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数据的全面分析和利用;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和技术力量配置不均衡,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效率的有效支持不够。
如申请号201020218043.8,名称为“校园安防系统”的中国专利,其通过电路的具体设置,仅涉及校园的安防、警示等,对校园的其它方面并无涉及;又如申请号200520055375.4,名称为“一种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的中国专利,其通过中心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对校园内的网络进行管理,但同样未涉及宏观的、整体的校园系统设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智慧校园系统。
智慧校园系统,包含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1、智能管理系统2、智能教学系统3、移动学习系统4、数字化实验系统5、智慧系统文化6、家校通系统7,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1是数据、信息及资源中心,为所述的智能管理系统2、智能教学系统3、移动学习系统4、数字化实验系统5、智慧文化系统6、家校通系统7提供底层数据存储、数据管理、信息传递及资源支撑。
上述的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1包含教育云计算平台11和资源库系统12,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1可减少各校区重复建设IT系统或教学应用系统,实现教学应用及教学资源在各校区间完全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上述的智能管理系统2包含RFID传感网21和“智慧校园”管理软件系统22, RFID传感网21包含RFID发射器21A和RFID阅读器21B,可以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识别和位置感知,以及对重要教学设备、课室和实验室进行管理;所述的“智慧校园”管理软件系统22)用以实现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教学设备管理、用户活动管理、教务管理、校园办公管理,以及各类统计、查询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并提供与学校现有系统的集成接口。
上述的智能教学系统3包含智能备课系统31、互动课堂系统32、辅导答疑系统33、电子作业系统34和综合评价系统35。
上述的移动学习系统4包含移动通讯网41、无线网42、移动终端43。
上述的数字化实验系统5包含多个学生实验子系统51、一个教师实验教学系统52和有线或无线局域网53。
上述的智慧文化系统6包含虚拟校园智能导览61、校园文化数字化展示62、学校门户网站63、智慧讲坛64、智慧宝库65、创意乐园66、智慧活动67。
上述的家校通系统7包含学校信息模块71、家长反馈模块72、校园动态查询模块7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现代物联技术、传输技术及教育技术的最新理念,本发明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集成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智慧校园系统,对传统校园的全部要素都能进行数字化的智慧管理。
由于上述有益效果,本发明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校园设计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1的模块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智能管理系统2的模块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智能教学系统3的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移动学习系统4的模块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数字化实验系统5的模块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智慧系统文化6的模块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家校通系统7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90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VDMOS晶体管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振弦式仪器的激振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