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二次投放斜带石斑鱼防控虾类传染性疾病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9589.X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国;陈勇贵;翁少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刘婉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二次 投放 石斑鱼 防控虾类 传染 性疾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控养殖虾类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支柱品种,近年来发展迅速,到2009年养殖产量130.3万吨,产值超过300亿元;出口创汇居我国水产品出口金额第一,高达12.3亿美元。对虾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
然而,对虾病害问题仍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与对虾本身相互残食的习性有一定的关系。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恶化导致个别体质弱、抗病力差的对虾首先发病甚至死亡,后者被健康个体捕食,从而导致传染性病原体(细菌/病毒)在对虾群体内传播,最终引起对虾疾病暴发流行。如何及时、彻底清除对虾养殖池中的病虾成为控制对虾疾病暴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对虾病害问题仍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解决对虾病害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改善对虾养殖环境和切断对虾疾病病原的传播途径等几种。但是,自1992年对虾白斑综合症暴发流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彻底防止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已经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
清除对虾养殖池内的病虾是防止对虾疾病传播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的人工清除病虾的方法存在发现不及时、清除不彻底等的局限,很难控制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此外,业内也有一些对虾养殖模式采用了鱼虾混养的方法进行虾病的防控。但是,由于对鱼类品种、数量、规格和投放时间的选择上不能采取正确方法,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虾类传染病传播快,病虾的清除不彻底不及时等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对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通过二次投放斜带石斑鱼防控虾类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养殖虾池内投放3~10万尾/亩的虾苗;
(2)对虾养殖10~30日后按30尾/亩投放100g的斜带石斑鱼;
(3)当养殖对虾体长为6-7cm时,再投放体重180g的斜带石斑鱼30尾/亩;
(4)常规培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虾池内的水为咸淡水,盐度为11-4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虾苗为适于在盐度11-41内养殖的虾类。更进一步地,所述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或基围虾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水体的温度为16~3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水体的酸碱度为6.5~8.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水体中溶解氧≥4.0mg/L。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水体中氨氮≤0.50mg/L。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水体中亚硝酸氮≤0.05mg/L。
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综合考虑了斜带石斑鱼的大小及食性,以及虾病的传播力和当前对虾养殖技术等因素,确定了上述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肉食性的斜带石斑鱼在虾类养殖池中在摄食病、弱、死虾的效果较好;
(2)斜带石斑鱼在虾池中,能先于健康虾发现并摄食到病、弱、死虾,能有较阻止健康虾摄食病虾,从而避免虾病在健康虾群中传播流行;
(3)斜带石斑鱼能及时发现并摄食病死虾,减少了人工巡塘清除病死虾的工作量,提高了清除病死虾的效率,提高了养殖成功率;
(4)利用斜带石斑鱼防控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减少了各种防治对虾病害药物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虾品质的提高;
(5)斜带石斑鱼本身也是一种经济鱼类,虾池中投放斜带石斑鱼给养虾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95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用途吸附地暖制冷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夜光衣帽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