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压力降的阀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0604.2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7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丘平;柯松林;章忻;陈开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26 | 分类号: | F16K3/26;F16K3/30;F16K3/316;F16K3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刘明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压力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阀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压力降的阀门。
背景技术
阀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许多工业领域的管道输送系统,起到接通和切断介质,调节介质压力和流量等作用,但由于现有典型阀门(闸阀、截止阀、球阀和蝶阀等)所固有的结构型式,同时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阀门操作时,易造成介质流型发生改变,管道内介质形成紊流,引起管道系统发生振动;2、阀门操作扭矩较大,调节介质压力和流量不够灵活。
随着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一些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装置规模越来越大型化,装置处理量越来越大,管道直径达到3米左右。由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装置的实际处理量经常发生变化,介质的压力和流量也相应变化较大,再加上常规阀门结构上的缺陷引起管道振动加剧,特别是在压力波动大的气液两相场合,管道系统振动现象常有发生。在一些介质压力波动较大的场合,特别是气液两相流的场合,阀门不但不能起到稳压的作用,而且还因为结构上的缺陷加剧了管道的振动,因此阀门结构的创新成了技术开发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常规阀门操作时,易造成介质流型发生改变,管道内介质形成紊流,引起管道系统发生振动,以及阀门操作扭矩较大,调节介质压力和流量不够灵活等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调节压力降的阀门,能根据压力的波动来手动调节管道系统的压力,起到稳压的作用,从而抑制住管道的振动,其特别适用于两相流管道。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调节压力降阀门,包括阀杆1和阀体2;在所述阀体2的阀腔内安装有套筒4,所述套筒4与阀腔同轴线(阀腔的轴线即为阀门的轴线)。
在所述套筒4内装有与其同轴线的滑板5,所述滑板5上连接有滑板杆6,所述滑板杆6与所述阀杆1联动连接,当阀杆1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时,带动滑板杆6沿阀门的轴线方向左右移动,滑板杆6再带动滑板5沿阀门的轴线方向做活塞运动。
所述滑板5为圆板型。
在所述套筒4的侧壁和滑板5上均开有一组孔;所述孔为不同尺寸规格的圆形孔或长圆形孔或矩形孔。
所述阀杆1与滑板杆6构成90°的角式连接传动机;所述角式连接传动机具体如下:在所述滑板杆6的中部有一个长方形框,所述阀杆1穿过所述长方形框,所述阀杆1垂直于所述长方形框所在的平面;在所述长方形框内壁的一边上开有齿条,所述阀杆1在与所述齿条对应处设计有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配合实现角式连接传动。
所述阀杆1上的齿轮是在阀杆1上安装齿轮,或者直接在阀杆1上加工有齿轮。
在所述套筒4内安装有滑板杆支架3,所述滑板杆支架3和滑板5分别位于阀杆1的两侧,所述滑板杆6的一端与滑板5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穿过所述滑板杆支架3。
所述套筒4的两端的外表面均直接固定在阀体2的阀腔内壁上。
所述滑板杆支架3为辐条盘状结构,其中间有中心孔,从中心孔向外连接有三根呈辐射状的辐条,所述三根辐条在圆周上均布;所述三根辐条的端部均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套筒4的内壁上;所述滑板杆6的自由端穿过所述中心孔。
在所述阀腔内的底部设有阀杆定位座7,所述阀杆1的下端穿过所述套筒4的侧壁后安装在所述阀杆定位座7内;所述阀杆定位座7是一个轴套,其焊接在阀体内壁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阀杆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时带动滑板杆及滑板沿阀门中心线左、右移动,改变介质在阀腔内通过套筒和滑板的流通面积的大小,从而实现调节阀门前、后压力降的目的。与常规阀门相比,由于介质的流向基本不变,因此降低了紊流的形成;同时套筒的侧壁和滑板上按一定规律分布有孔洞,使得滑板左、右两侧压力差较小,阀杆定位座和滑板杆支架具备定位和导向功能,实现阀门操作扭矩小,调节介质压力和流量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可调节压力降的阀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阀杆,2阀体,3滑板杆支架,4套筒,5滑板,6滑板杆,7阀杆定位座。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06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随访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软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