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q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0655.5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8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冰尘;洪文;吴一戎;蒋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G01S13/9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sub 成像 雷达 方位 模糊 抑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成像处理中方位模糊的抑制方法,是一种基于lq(q∈(0,1])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成像雷达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利用合成孔径技术得到高方位分辨率。由于方位向天线方向图存在旁瓣,方位向的多普勒频谱不是严格带限的,经过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采样后模糊信号的能量混叠进主成像区域,造成方位模糊,降低成像质量,所以方位模糊是成像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lq(q∈(0,1])正则化是一类稀疏信号建模及处理方法。它结合了优化理论中经典的正则化方法以及近几年成为研究热点的lq范数在稀疏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利用信号稀疏性等先验信息作为正则项(惩罚项),通过对原数据模型进行良态修正,获得真实信号的最优稳定解。当q等于1或者0.5时,利用阈值迭代算法可以有效地求解模型。
利用方位向雷达回波模型构建方位模糊抑制的观测矩阵,并采用lq正则化方法重建场景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可以抑制方位模糊,提高成像的质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降低数据量。
对背景技术的了解可以参考下面文献以及其中相关的文章。
[1]John C.Curlander,Robert N.Mcdonough,‘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John Wiley & Sons,Inc,1991.
[2]D.L.Donoho,‘Compressed sensing’,IEEE Trans.Inform.Theory,2006,52,(4),pp.1289-1306.
[3]E.Candès,J.Romberg,and T.Tao,‘Robust uncertainty principles:Exact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highly incomplete frequency information’,IEEE Trans.on Information Theory,vol.52,no.2,pp.489-509,2006.
[4]JoséM.Bioucas-Dias,and Mário A.T.Figueiredo,‘A New TwIST:Two-Step Iterative Shrinkage/Thresholding Algorithms for Image Restoration’,IEEE Trans.on Image Processing,vol.16,no.12,pp.2992-3004,2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lq(q∈(0,1])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以解决雷达成像中出现的方位模糊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基于lq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其包括:
步骤S1:根据成像雷达参数、雷达与观测场景的几何关系,及天线方向图的信息,构造可抑制方位模糊的观测矩阵;
步骤S2:建立基于lq正则化的重建模型,用基于lq正则化的重建算法,得到抑制方位向模糊的雷达图像。
所述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其所述步骤S1中,包括:
步骤S1a:根据方位向雷达回波模型可构造一维抑制方位模糊的观测矩阵Ha;
步骤S1b:根据二维成像雷达的回波模型可以由步骤S1a方法扩展得到二维成像雷达的抑制方位模糊的观测矩阵H2d;
步骤S1c:当场景目标稀疏时,对所进行的步骤S1a和步骤S1b,可采用均匀降采样、随机降采样及随机调制积分降采样。
所述的成像雷达方位模糊抑制方法,其所述步骤S1a中,包括步骤:
步骤S1a-1:根据方位向雷达回波模型,来自场景目标的方位向信号写为:
ra,x(η)=Gt(η-ηcx)·Gr(η-ηcx)·SDop(η,x) (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06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土霉素发酵罐无菌放料装置
- 下一篇:沼气新能源固体原料进料系统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