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无损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0778.9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0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计算 无损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损检测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无线网络和云数据处理中心的无损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无损检测NDT(nondestructive test)是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通过使用NDT,能发现材料或工件内部和表面所存在的缺陷,能测量工件的几何特征和尺寸,能测定材料或工件的内部组成、结构、物理性能和状态等。无损检测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中,比如制造业、航天航空、石油化工等领域中。现有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射线探伤(RT)方法、超声检测(UT)方法、渗透探查(PT)方法、磁粉检测(MT)方法、涡流检测(ET)方法等,非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则包括有微波检测方法、电位检测方法等。
在对材料或工件进行无损检测时,采用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往往很难或无法实现被检对象的完整评估,一般需要借助多种无损检测方法。每一种检测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检测原理,对应不同的特点,都存在检测的局限性。例如,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可对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等多种构件的内部连续性进行无损评价,对人体及环境无害,可作现场检测。其应用的局限性是需要耦合剂、存在检测盲区、难以对表面缺陷进行检测,表面粗糙的构件必须预先进行处理,对于不光滑表面、又无法进行处理的工件检测效果不佳等。射线检测技术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检验,对被检工件表面和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可应用于各种产品的检验,但是射线检测成本高,对面积型缺陷例如裂缝的检测灵敏度低,而且对人体有伤害等。涡流检测技术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线圈与试件可不直接接触,无需耦合剂,但涡流检测只局限于导电材料,只能检测表面及亚表面的缺陷,以及对形状复杂试件难于检查等。磁粉法的优点是能直观显示缺陷的形状、位置、大小、并可大致确定其性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几乎不受试件大小和形状的限制,检测速度快,工艺简单,费用低廉等,其局限性是只能用于铁磁性材料,只能发现表面和近表面缺陷,可探测的深度一般为1~2mm,检测后常需要退磁和清洗等。渗透检测法的优点是不受被检试件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化学成分和内部组织结构的限制,一次操作可以同时检测开口于表面的所有缺陷,检测速度快,其局限性是只能检测出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不能显示缺陷的深度及缺陷内部的形状和大小,无法或难以检查多孔的材料,表面粗糙时,也会使试件表面的本底颜色或荧光底色增大,以致掩盖了细小的、分散的缺陷。
为了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及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实现检测的完整性,通常采用集成有多种检测方法的无损检测装置。但是,由于各种检测方法的处理方式不相同,无损检测装置中就需要设置多个处理模块,以实现对各种检测方法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显示,这样,一方面就会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而不便于携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对各种检测数据的处理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无损检测系统,是将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云无损检测终端与云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无线传输,由云无损检测终端实现对各种检测方式的数据采集,利用云数据处理中心提供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对数据进行对应检测方式的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再返回给云无损检测终端进行显示,从而大大简化了云无损检测终端的结构,并提高了该无损检测系统的处理速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无损检测系统,包括云无损检测终端、可被选用且具有预置检测功能的传感器和云数据处理中心;所述云无损检测终端包括:
一安全认证模块,存储认证信息,用来提供认证;
一输入模块,用来输入用户的操作信息;
一控制模块,用来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对应的信号;
一网络模块,用来与所述云数据处理中心的通讯连接,实现与云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双向传输;
一显示模块,用来提供显示结果;以及
多个具有预置检测方式的传感器接口,用来提供与所选定的传感器之间的连接,实现与接入的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0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撑持治具及应用其的搬移方法
- 下一篇:复位电路及电源管理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