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用投射式近光左右驾光型切换的机械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3891.2 | 申请日: | 201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强;张加聪;王焘;陈文强;潘之杰;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14 | 分类号: | B60Q1/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投射 式近光 左右 驾光型 切换 机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灯控制装置,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汽车用投射式近光左右驾光型切换的机械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车辆驾驶位置的制式尚未统一,左驾右行和右驾左行两种制式的车辆仍然并存。夜间车辆交会时,为避免双方近光灯刺眼眩目导致对方车辆驾驶员无法看清路况,通常要将近光灯外侧的灯光控制得稍弱一些,这主要通过遮光片遮挡并汇集光束。当驾驶一种驾驶位制式的车辆进入采用另一种驾驶位制式的国家或地区时,例如从香港进入深圳,从法国进入英国等,就面临改变车灯光型的问题。现有技术中车辆没有根据左右驾使用场合切换车灯光型的功能,一般只能采用临时性手工贴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需要频繁在两个不同驾驶位制式区域交替行驶的车辆造成很大麻烦,并且手工贴纸误差较大,易使近光不满足法规要求,形成安全隐患。公告号为CN2863556Y的实用新型于2007年1月31日公开了一种在车辆前照灯远近光切换装置,其壳体内设有一遮光片,遮光片与壳体连接,该遮光片还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该装置能通过电磁铁顶杆的前后运动来改变与之相连的汽车前照灯遮光片的遮光角度,从而实现远近光切换的要求,但该实用新型解决的是车灯远近光切换的问题,对于左右驾近光光型的切换则无能为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灯不能根据需要方便可靠地进行左右驾近光光型切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地改变车灯左右驾光型的汽车用投射式近光左右驾光型切换的机械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投射式近光左右驾光型切换的机械结构,设于车灯投射镜后的灯体内,光源之前,包括组合遮光件、遮光片切换马达及连杆,组合遮光件包括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呈夹角相交且固连成一体,组合遮光件与连杆活动连接,连杆与遮光片切换马达的输出轴固连。本发明的特别之处在于,组合遮光件一物两用,具有左驾遮光片形成左驾光型,以及右驾遮光片形成右驾光型这两种工作状态,通过遮光片切换马达带动连杆,进而驱动组合遮光件实现工作状态的切换,在实行左驾右行制的国家或地区使用左驾遮光片,在右驾左行制的国家或地区则使用右驾遮光片。本发明配装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点按按钮快速完成上述状态切换。
作为优选,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均为平板结构,左驾遮光片所在平面与右驾遮光片所在平面互相垂直。这样的结构特点可使得处于工作状态的遮光片平行于竖直平面,以最大的有效面积遮挡光束以塑造光型,而处于非工作状态的遮光片则与水平面平行,对处于工作状态的遮光片的干扰达到最小程度。此外平板结构加工容易,造价低。
作为优选,沿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的相交线设有枢轴,枢轴焊接在组合遮光件上,枢轴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灯体上。通过所述结构,组合遮光件可绕枢轴转动,随着枢轴转动,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可交替立起和平躺,从而实现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工作状态的切换。
作为优选,枢轴的一端设有“U”形拐弯部,连杆呈“F”形,包括竖杆和固连在竖杆上端的两根平行的横枝,枢轴的轴径与两横枝的间距相适配,拐弯部的深度大于两横枝的间距,拐弯部挂在两根横枝之间。拐弯部的顶点距枢轴有一段距离,因此拐弯部成为枢轴上一个突出的部位,连杆轴向运动时,连杆的横枝挟着拐弯部一起运动,并在拐弯部上形成一个相对枢轴的扭矩,驱动枢轴转动,进而带动组合遮光件切换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朝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为工作面,左驾遮光片的工作面呈矩形切去左上角后的形状,右驾遮光片的工作面呈矩形切去右上角后的形状。由于投射镜是一个凸透镜,对于左驾车型,穿过投射镜的光束光型要求必须是外侧即左侧光斑小,强度较低,因此遮光片的形状应与产生的光型相反,即左侧透光面积大,透过的光强较大,因此左驾遮光片的左上角要设有开口以产生符合要求的左驾光型;同样,对于右驾车型,右驾遮光片的右上角要设有开口以产生符合要求的右驾光型。左驾遮光片和右驾遮光片都以矩形为基本形状再进行加工,相对而言,矩形的基本形状加工起来最方便。开口形状可以是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或矩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38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