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4629.X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7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白亮宇;唐厚君;杨光;刘超;姚辰;叶子晟;赵伟;沈会;周祎隆;熊天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动汽车 电能 循环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节能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与安全是当今世界汽车技术的三大主题。而节能技术更是未来汽车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目前,电动汽车由于其能源效率高,无污染,低噪声以及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等显著优点,已经成为节能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目前电动汽车尚不如内燃机汽车技术完善,尤其是蓄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尚有许多不足。众所周知,蓄电池的充电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快速充电技术至今仍未能完全解决蓄电池充电器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找一种充电效率高、充电时间短以及对蓄电池使用寿命影响小的快速充电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有关电动汽车节能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发展迅速,其基本原理都是在车内安装一台发电机,在汽车紧急制动或下坡时,发电机将轴承上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在正常行驶时,再利用这部分电能来驱动汽车。虽然这样的设计能够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但是目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回路还不够完善,因此节能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92005956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供电式电动汽车,包括:底盘、车体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燃料发电机、第一蓄电装置、第二蓄电装置、充电控制器、充电切换器、供电切换器、控制系统和电动机;燃料发电机依次通过充电切换器连接第一蓄电装置和第二蓄电装置,第一蓄电装置和第二蓄电装置连接供电切换器,供电切换器连接电动机,控制系统控制充电切换器和供电切换器的工作。通过自身的发电机供电和设置第一蓄电装置和第二蓄电装置在充电状态和供电状态中轮换,可以不需建立充电站和充电网络就实现远程行驶。该技术工作有效性值得肯定,但是其机械结构复杂、现场安装繁琐,因此难以被推广应用。更为要紧的是,该装置的充放电回路原理过于简单,使其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另经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20102024506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另一种方案:所述车体上设置有直流电动机;燃油发电机;开启和关闭开关;两充电电池组;一快速充电器,用于将燃油发电机所发的电充给充电电池组;一接触器,其控制线圈接有切换开关,通过切换开关的切换控制快速充电器交替与两充电电池组导通,同时控制不与快速充电器导通的其中一组充电电池组作为供电电源;和一调速装置。其有益效果是:用两组电池交替充电和供电,使电动车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行驶,同时,延长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减少发电机的燃油使用量,节约能源,扩大了电动车的使用范围。 但是该技术同样也存在类似的缺陷:(1)机械结构很复杂,运行可靠性降低。(2)充放电回路原理过于简单节能效果不理想。(3)现场安装和维护都不方便,所以该套装置难以运用于实际。
综上所述,现有电动汽车充放电装置存在结构复杂、节能效果差且实际应用困难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充放电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节能效果差且实际应用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包括:
充放电模块:包括充放电回路和蓄电池,充放电回路与蓄电池连接,用以实现蓄电池充放电和电能回馈;
功率驱动模块:与充放电回路连接,用以驱动充放电回路;
单片机模块:与功率驱动模块连接,用以输出PWM信号经由功率驱动模块来控制充放电回路,其进一步包括:单片机、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温度检测电路,单片机与充放电回路连接,其由供电芯片驱动,模拟量信号采样输入单片机,并通过逻辑程序完成系统的核心控制功能;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均分别与单片机和充放电回路连接,温度检测电路分别与单片机和蓄电池连接;
电源模块:与充放电回路连接,用以为充放电回路提供直流工作电源。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电能循环利用装置,其电源模块为DC/DC直流电源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46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 下一篇:扣式电池封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