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田螺捕捞耙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6106.9 | 申请日: | 2011-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冯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莉莉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田螺 捕捞 | ||
技术领域
一种田螺捕捞耙,属于田螺捕捞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田螺大都生长在沟塘浅水区域的淤泥内,大都是靠人手捕捞,不仅效率低,而且有时连小的田螺也不放过,造成了资源的毁坏,不利于可持续、保护性利用资源的原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田螺捕捞耙,以提高田螺的捕捞效率和捕捞质量。该耙的结构由耙杆、横梁、加强筋和耙齿四部分组成。耙杆为一段圆柱体的杆子,耙杆一端和横梁中部固定相连成一体,在耙杆的两边设有两道加强筋,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和横梁、耙杆固定相连成一体,以此来增加耙杆与横梁的连接强度。横梁为一段圆或方形的柱体,横梁的两端向内弯曲,(耙杆方向)使其为一段圆弧体,作用是在捕捞时使田螺从两边向中间运动集中。在横梁上连接固定有若干个耙齿,耙齿和横梁相连成一体,耙齿呈向内的弯曲形状。耙齿间相互平衡,耙齿间的距离要在1厘米以上,以便于捕捞时小的田螺从耙齿的空隙中漏掉,这样捕捞的田螺直径都在1厘米以上,从而既提高了田螺的捕捞质量又留下了小的田螺继续生殖。
使用时,人在水边手持耙杆,将捕捞耙放入较远的水中,使耙齿的下端部分沉入淤泥中,然后手拉耙杆前行运动,使捕捞耙上岸离开水面,这时,想要的田螺就被收入囊中了。
附图说明
图1、田螺捕捞耙主视图图2、田螺捕捞耙侧视图
1、耙杆,2、横梁,3、加强筋,4、耙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捕捞耙的结构由耙杆1、横梁2、加强筋3和耙齿4四部分组成。耙杆1为一段圆柱体的杆子,耙杆1的一端和横梁2的中部固定相连成一体,在耙杆1的两边设有两道加强筋3,加强筋3的两端分别和横梁2、耙杆1固定相连成一体,以此来增加耙杆与横梁的连接强度。横梁2为一段圆或方形的柱体,横梁2的两端向内弯曲,使其为一段圆弧体,作用是在捕捞时使田螺从两边向中间运动集中。在横梁2上连接固定有若干个耙齿4,耙齿4和横梁2相连成一体,耙齿4呈向内的弯曲形状。耙齿4之间相互平衡,耙齿4间的距离要在1厘米以上,以便于捕捞时小的田螺从耙齿4的空隙中漏掉,这样捕捞的田螺直径都在1厘米以上,从而既提高了田螺的捕捞质量又留下了小的田螺继续生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莉莉,未经冯莉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6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叶类蔬菜的微波钝酶保鲜技术
- 下一篇:电动汽车安全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