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枯萎病防治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16589.2 申请日: 2011-10-18
公开(公告)号: CN102399715A 公开(公告)日: 2012-04-04
发明(设计)人: 张扬;廖永林;李燕芳;肖汉祥;张振飞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N63/02;A01P3/00;C12R1/07
代理公司: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代理人: 谭英强
地址: 510640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短小 芽孢 杆菌 及其 枯萎病 防治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株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枯萎病防治中的应用,特别涉及短小芽孢杆菌抗枯1号及其在防治香蕉枯萎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危害作物,引起维管束病害,造成植株枯死,在植株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植物枯萎病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以瓜类枯萎病为例,病田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情况下可减产50%~60%,甚至绝产。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 

香蕉枯萎病1996年在广州市开始发生。近几年来,该病扩散蔓延速度快,发病程度逐年加重。2000年全市香蕉发病面积97.33 hm2,主要发生在番禺区万顷沙镇;2001年发病面积377.33hm2;2002年发病面积1266.67hm2;2003年全市香蕉种植面积11666.67hm2,发病面积3855.93hm2。广州市春植蕉香蕉枯萎病在6—7月开始发病,8—9月病害逐步加重,10—11月为发病高峰期;秋植蕉发病高峰期在翌年6月份,植株发病后死亡率高。香蕉外观发病症状往往表现在抽蕾期至挂果期,因而容易造成失收,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发病重的蕉田第一年发病率为10%,第二年发病率为20%一30%,第三年发病率达70%以上,遭此危害的蕉田基本上不能继续种植香蕉。 

目前,主要通过选育抗菌新品种、轮作及最广泛的化学药剂防治。选育抗病新品种需要的时间长,得到的抗病品种不一定优质、高产,种植的经济效益低下。轮作同样受到经济、土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化学药剂防治会造成农药残留,且防治效果不佳。 

生物防治枯萎病具有环境友好,防治效果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木霉对多种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M)可与植株根系建立互惠共生体,选择性抑制部分病原微生物,减少枯萎病的发生率,促进植株生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此外,还有非致病尖孢镰刀菌,可以诱导植株产生针对枯萎病原菌的抗性,可以减轻枯萎病的影响。但是非致病尖孢镰刀菌使用不当,则会引起更为严重的枯萎病,后果严重。 

芽孢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区系的优势生物种群, 具有很高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许多性状优良的天然分离株已成功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 与病原菌竞争植物周围的营养, 分泌抗菌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系统抵御病原菌入侵, 从而达到生防的目的。其主要防治对象为丝状真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 如水稻纹枯病( Stagonospora curtisii) 、小麦纹枯病( Rhizoctonia cerealis) 、番茄叶霉病( Cladosporium fulvum) 、豆类根腐病( Fusariurngrami ner ar um) ( Rhizoctoni a spp .) 、苹果霉心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棉花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 、棉花枯萎病( Fusariumoxysporumf .sp . vasinfectum) 等,其可以产生耐热、耐旱、抗紫外线和有机溶剂的内生孢子, 所以是理想的生防菌筛选对象。 

现阶段,大量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志谊等经过多年生物防治水稻病害的研究获得了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达50 .0% ~81 .0 % 的枯草芽孢杆菌B-916 菌株, 现已在江苏等地得到广泛推广。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发的枯草芽孢杆菌水剂主要防治瓜类及保护地蔬菜枯萎病、立枯病和豆类根腐病, 已在黑龙江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短小芽孢杆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短小牙孢杆菌在生物防治枯萎病中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65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