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7196.3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9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先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先艳 |
主分类号: | F24H1/10 | 分类号: | F24H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水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水器配件,具体为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水器最常用的防漏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漏电开关,当漏电流超过规定值时,即可自动切断电源,确保电热水器使用安全可靠。另外一种是在电热水器上安装漏电自动检测装置,当漏电流超过规定的指标时,即自动报警,提醒使用者关掉电源,以保证使用人的生命安全。但是以上这两种护方式,均使用户对漏电保护装置依赖性较强,万一电开关或自动检测报警器损坏或失灵时发生漏电,就会发生,甚至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用户对电热水器最为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这也是生产厂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为了保证电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生产厂家在电与水的绝缘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做了许多改进,大大增加了电热水器的成本,而绝缘物一旦损坏,仍会漏电,发生触电事故。因此,电热水器的漏电问题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既简单可靠而又成本低的漏电保护解决方案。中国专利CN01262062.9,公开了一种防触电型电热水器,免去了漏电保护开关式及漏电报警器,而采用一种既简单可靠而成本低的防漏电隔离装置,彻底避免触电事故发生,给用户提供安全保障。采用的方案:一种防触电型电热水器,包括电加热器、加热内胆、进水管、出水管、外壳及防漏电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漏电隔离装置为分别接在进水管、出水管上的两根绝缘管组成。所述的绝缘管的长度为大于内孔半径平方的53倍。所述的两根绝缘管分别接在露出外壳的进水管、出水管上。其根本原理就是利用水的流经状态控制电阻的大小,使得水流与人体接触的时候具有安全的电压,进而保证人身安全。但是在实际中,管道的延长的使用非常不便。且现在即热式电热水器由于体积小巧,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但正是由于体积小,内部空间小,导致热水器防触电的设计和安全使用存在较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同样达到水流与人体接触的时候具有安全的电压的目的,且更加小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包括水降压体(1)和密封设置于水降压体(1)两端的连接件(2),连接件(2)上螺接有用于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的管接头(3),所述水降压体(1)内设置循环管(11),循环管(11)由多个垒叠的管腔通过堵头(12)串联而成,循环管(11)两端开口分别与连接件(2)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水降压体内设置循环管,循环管由多个垒叠的管腔通过堵头串联而成,循环管两端开口分别与连接件相通,保证足够长的水流路径的同时,是的降压体更为小巧,完全能够满足现在体积小巧即热式电热水器的防触电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降压体 2、连接头 3、管接头 11、循环管 12、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热水器防电装置,包括水降压体1和密封设置于水降压体1两端的连接件2,连接件2上螺接有用于连接进水管道或出水管的管接头3,所述水降压体1内设置循环管11,循环管11由多个垒叠的管腔通过堵头12串联而成,循环管11两端开口分别与连接件2相通。
由于所述水降压体内设置循环管,循环管由多个垒叠的管腔通过堵头串联而成,循环管两端开口分别与连接件相通,保证足够长的水流路径的同时,是的降压体更为小巧,完全能够满足现在体积小巧即热式电热水器的防触电需要。内置外置均可很好适用。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先艳,未经刘先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71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备设备
- 下一篇:丙烯选择氧化催化剂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