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锰酸锂的液相包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7766.9 | 申请日: | 201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2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马岩华;郝冬青;俞继超;陈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晶石新型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199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锰酸锂 液相包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电源领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电池之一,但它作为动力电池应用时存在着高温循环寿命不长的问题,因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锰酸锂,锰酸锂在高温的电解液中易发生杨一泰勒效应,导致锰溶出,从而发生锰酸锂结构坍塌,造成高温循环寿命降低。
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类元素的掺杂与各类物质的包覆方面。而通常的包覆工艺,主要是在锰酸锂前驱体进行预烧后,或已经烧成后,再以包覆物进行包覆。即固相混合后再以低温烧灼,使包覆物附着于材料表面。这类工艺的缺点较为明显:首先,在固相混合中物质不易形成均匀分散,造成其包覆均匀性较差。若延长混合时间,易将已预烧或烧成的材料颗粒破坏,影响材料性能;其次,包覆物稳定性差,易于脱落。包覆后再将材料进行低温灼烧,其附着力有限,若进行高温灼烧,又将破坏材料结构,使性能恶化。第三,包覆的工艺过程影响材料的性能;第四,整体工艺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包覆均匀,包覆物稳定不易脱落,生产效率高的锰酸锂的液相包覆方法。
本发明采用液相包覆材料前驱体,与锰酸锂主原材料EMD预先在液相中混合,形成前驱体的预包覆,低温预烧后,再与配比的锂元材料混合,然后进行烧成。
本发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选取液态包覆物前驱体硼酸,制备原材料之一的电解二氧化锰(EMD)并进行分级处理;
(2)液相预包覆
将二氧化锰、硼酸和水形成过饱和溶液,三者充分混合,成液相混合物,三者重量配比为EMD:水等于(1—5):1,硼酸用量为总重量的0.5—2%;
(3)干燥
将液相混合物迅速干燥;
(4)低温灼烧
将烘干料在大气条件下低温300—400°C灼烧4—12小时,得到预包覆前驱体;
(5)混料
将预包覆前驱体与另一原料碳酸锂进行干混,配比为Li元素含量为标准,即以LiMn2O4标准分子量计算,Li过量10—15%;
(6)烧成
将混好的材料进行烧成,工艺参数如下:
a段400—500°C保温12—16小时,
b段600—700°C保温2—4小时,
c段800—900°C保温16—20小时,
d.冷却,得到硼包覆的锰酸锂成品。
进一步地
EMD粒度分布为D50在10—25微米;
当EMD与水的重量比为(4—5):1时,采用290—310°C直接烧灼进行干燥;
当EMD与水的重量比为(1—3):1时,采用喷雾进行干燥。
以上技术方案显示了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A、采用液相包覆物(包覆物前驱体)与原材料进行液相混合。因为包覆物在液相中溶解程度为分子级的分散,这使包覆物可以均匀地分散到液相中,所以大大提高了包覆材料分布的均匀性,同时混料时间也可大幅缩短。以硼包覆为例,采用固相混合需要混合两小时以上,采用液相混合只需10-30分钟即可满足混料要求。
B、采用包覆物与主原材料进行混合包覆,而不是包覆物与成品材料或预烧物的混合包覆,提高了包覆材料与锰酸锂材料的结合程度,使包覆更加稳定有效。一般地,在锰酸锂的生产中,原料EMD的颗粒分布决定了成品晶团的大小和分布。即成品粒度分布与原材料EMD的粒度分布接近。而本方法中预包覆的材料首先与EMD进行了预包覆,这就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包覆物与材料结合力较差的不足。
C.原材料选取及预处理,即对EMD进行分级处理,使其颗粒集中,使包覆过程更为有效。特点是对原材料通过分级等工艺处理,使其粒度达到:D50=11±2微米的范围,D90-D10≤16微米。
D.包覆物与原材料共同经过烧结反应所需的高温过程,使包覆物不但可在材料形成的晶团表面形成包覆,同时在晶团中较大的间隙中也形成包覆,使包覆效果更为理想和完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晶石新型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晶石新型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77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