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9001.9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郭辉;张克基;张玉明;张玉娟;韩超;石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H1/06 | 分类号: | G21H1/06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pin 核电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源层(1)、SiO2钝化层(2)、SiO2致密绝缘层(3)、p型欧姆接触电极(4)、p型SiC外延层(5)、n型SiC外延层(6)、n型SiC衬底样片(7)和n型欧姆接触电极(8),其特征在于:p型SiC外延层(5)的掺杂浓度为1×1019~5×1019cm-3,n型SiC衬底样片(7)的掺杂浓度为1×1018~7×1018cm-3,n型SiC外延层(6)的掺杂浓度为1×1013~5×1014cm-3,且通过注入能量为2000KeV~2500KeV,剂量为5×1013~1×1015cm-2的钒离子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SiC外延层(6)的厚度为3um~5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型SiC外延层(5)的厚度为0.2um~0.5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iO2致密绝缘层(3)的厚度为10nm~2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iO2钝化层(2)的厚度为0.3um~0.5um。
6.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掺杂浓度为1×1018~7×1018cm-3的高掺杂n型SiC衬底样片上,外延生长厚度为3um~5um,掺氮浓度为1×1015~5×1015cm-3的初始n型SiC外延层;
(2)在初始n型SiC外延层上再进行注入能量为2000KeV~2500KeV,注入剂量为5×1013~1×1015cm-2的钒离子注入,然后在1450℃~1650℃的高温下热退火20~40分钟,进而得到掺杂浓度为1×1013~5×1014cm-3的n型SiC外延层;
(3)在掺杂浓度为1×1013~5×1014cm-3的n型SiC外延层上生长厚度为0.2um~0.5um,掺铝浓度为1×1019~5×1019cm-3的高掺杂p型外延层;
(4)在高掺杂p型外延层上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法刻蚀出0.2um~0.6um的台面;
(5)对刻蚀后的样片进行RCA标准清洗,干氧氧化2小时,形成厚度为10nm~20nm的SiO2致密氧化层;
(6)在SiO2致密氧化层上采用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淀积厚度为0.3um~0.5um的SiO2钝化层;
(7)在SiO2钝化层上涂胶,光刻制作阻挡层,用浓度为5%的HF酸腐蚀10秒开窗;
(8)在开窗后的样片正面涂胶,使用含p型电极形状的光刻版,光刻产生电极金属区,然后通过磁控溅射淀积Ti/Al/Au合金,再进行剥离,形成p型电极图形;
(9)在样片背面通过磁控溅射淀积Ni/Cr/Au合金,形成n型接触电极;
(10)将整个样片在1050℃下氮气气氛中快速热退火3分钟,同时形成p型和n型欧姆接触电极;
(11)在高掺杂p型外延层上选择性的镀上同位素源,完成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的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任一所述的一种I层钒掺杂的PIN型核电池,其特征在于注入钒离子的最高浓度大于掺氮后的外延层的掺杂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900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