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2033.4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2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夏泽民;张爱军;陈酉冰;潘逸明;高海波;朱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9/06 | 分类号: | F16L39/06;F16J15/16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曾丹 |
地址: | 21442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效 通道 回转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主要用于大吨位挖掘机、起重机、平地机、塔吊等机械的液压系统中,是连接整个液压系统和电路中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的液压管路和电路的连接件,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液压挖掘机、吊机、装载机等,其上下两部分是需要回转的,这就存在着回转部分与固定部分的油路和电路的连接问题。回转接头是由回转体、回转轴和盖子等组成。使用时,回转体与液压挖掘机、起重机机械的回转下平台固定,回转轴上的安装板与回转上平台上的回转支撑相连接。液压胶管和电线分别安装于回转体和回转轴的各油口和线路上,液压机械的上平台则带动回转轴旋转。
然而以往的回转接头连接液压系统和电路中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的液压管路和电路后,不能让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相对旋转360°,导致管路和线路会发生干涉,并且油路上、下不畅通,各油路和电路动作串联。
并且以往的回转接头只有单侧的油口进行工作,会对回转接头单侧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通常的旋转密封圈不能有效保证回转接头内部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回转接头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长久保压,防止回转接头工作时受单侧油压而损坏,液压系统和电路中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之间能相对旋转360°,并且油路上、下畅通,各油路和电路动作不串联的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包括回转体和回转轴,所述回转轴由上管路连接段和下安装段组成,所述下安装段从回转体的上端轴向插入回转体内,所述上管路连接段露出于回转体,所述回转轴轴向开设有四条主油路孔和一条低压油路孔,所述四条主油路孔的上端口均布于回转轴的上端的圆周面上,所述回转体上径向开有四个主油口以与回转轴上的四条主油路孔一一对应相连通,所述回转体上径向开有一个低压油口与回转轴上的低压油路孔相连通,所述回转轴的上管路连接段上径向开有一个低压油口与回转轴上的低压油路孔相连通。
所述回转体上端与回转轴之间设有水封圈,所述回转体的下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回转体的下端,所述回转体的下端与端盖之间设有O型圈Ⅰ,所述回转体的下端与下安装段的下端之间设有挡圈和轴用弹性挡圈,所述回转体和下安装段之间的环形凹槽内装有旋转密封圈和防尘圈,该旋转密封圈由刮尘环和O型圈Ⅲ组成,O型圈Ⅲ固定在刮尘环上,刮尘环压紧在回转轴上。
所述低压油路孔的上端端头用堵头堵住,所述四条主油路孔的下端通过螺栓和O型圈Ⅱ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这种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能连接整个液压系统和电路中固定部分与旋转部分的液压管路和电路,并使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能相对旋转360°,管路和线路便不会发生干涉,上、下油路和电路能保持畅通,各油路和电路动作不串联。并且本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提供了多通道的油路和多路电路,使得挖掘机、装载机可以执行更多复杂的动作,提高了其适用性。并且旋转密封圈由刮尘环和弹性O型圈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式旋转密封圈的O型圈固定在刮尘环上,刮尘环起刮尘作用,而O型圈则对刮尘环提供压力,保证刮尘环压紧在回转轴上,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回转接头工作时受单侧油压较大而损坏,并能长效保压,从而保证了回转接头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能有效保压的多通道回转接头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I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仰视图。
图5为图2中旋转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回转体1、回转轴2、上管路连接段2.1、下安装段2.2、水封圈3、端盖4、O型圈Ⅰ5、挡圈6、轴用弹性挡圈7、旋转密封圈8、刮尘环8.1、O型圈Ⅲ8.2、防尘圈9、堵头10、螺栓11、O型圈Ⅱ1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0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