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烃基润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2194.3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先会;李素;吴宝杰;冯玉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6 | 分类号: | C10M169/06;C10N50/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在-40~-55℃低温以及-55~50℃宽温范围内使用的烃基润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润滑脂包括锂基脂、钙基脂、复合锂基脂等皂基润滑脂和脲基脂、膨润土脂、烃基脂等非皂基润滑脂。烃基润滑脂是以固体烃等为作稠化剂,分散到基础油中而制成的润滑脂。固体烃包括石蜡(以烷烃为主要成分)、微晶蜡(以环烷烃和异构烷烃为主要成分)或蜡膏(是从石油馏分脱油中所得到的含油量较高的蜡)等。这种润滑脂具有良好的化学安定性和胶体安定性,不溶于水,遇水不产生乳化现象,对金属的防护效果好,缺点是滴点较低。主要作为金属部件的防护用脂,也在工作温度不高时作为减磨润滑脂。可涂抹于金属工具、机械零部件和某些机械装备的表面,起到防腐、防锈、防水、防尘、密封、润滑等作用。
现有的各种烃基润滑脂品种,主要包括工业凡士林、钢丝绳表面脂、钢丝绳麻心脂、炮用润滑脂、防水密封脂等。上述润滑脂的使用温度范围一般为-30~50℃。在温度低于-30℃,特别是温度达到-40~-55℃范围时,这些产品在金属表面都会发生脆裂现象,从而失去本身所具有的防护与润滑功能。
对于某些需要在-40~-55℃范围低温条件下封存或使用的机械装备来说,如火炮炮管、严寒区室外起重机械用钢丝绳等的防护与润滑,就需要特殊的耐低温烃基润滑脂。在其他场合,比如一些制冷设备上使用的防水密封脂,也要求在低温环境下脂膜不脆裂,以免影响防水密封效果。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需要通过使用耐低温性能更加优异的烃基润滑脂来实现。
CN 1160751A《烃基润滑脂及其制备方法》,提出了直接用减压馏分油为主要原料制备烃基润滑脂的工艺方法,可简化工序,降低产品成本。但是,该发明属于产品的制造方法,不涉及润滑脂低温性能的改善。
CN 1580214A《烃基润滑脂组合物》,提出采用易溶于油的高分子聚丙烯聚合物,可提高烃基润滑脂滴点,解决了原有的烃基润滑脂滴点偏低的问题。但该发明也不涉及润滑脂低温性能的改善。
解决现有产品技术耐低温性差的问题,需要一种可在-40~-55℃低温以及-55~50℃宽温范围内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烃基润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耐低温性能的烃基润滑脂,保证产品在-40~-55℃的低温环境下不脆裂,并满足-40~-55℃低温以及-55~50℃宽温范围内金属工具、机械零部件和某些机械装备的表面防护和润滑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耐低温烃基润滑脂组合物,包括稠化剂、基础油和添加剂。稠化剂为蜡膏,基础油为低凝基础油,添加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以组合物总重为基准,各组分含量为:
(1)蜡膏 35.0~65.0%,
(2)低凝基础油 30.0~60.0%,
(3)聚甲基丙烯酸酯 0.5~6.8%,
(4)2,6-二叔丁基对甲酚0.3~1.2%。
优选组合物总重为基准,各组分含量为:
(1)蜡膏 37.0~63.0%,
(2)低凝基础油 32.0~58.0%,
(3)聚甲基丙烯酸酯 0.5~6.0%,
(4)2,6-二叔丁基对甲酚0.4~1.0%。
所说蜡膏是溶剂脱蜡工艺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固体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还含有部分矿物基础油以及少量的胶质、沥青质等。具有在耐高低温条件下性能稳定,附着力强、耐水性好等特点。滴点为65~80℃。优选滴点70~80℃。
所说低凝基础油凝固点均要求在-30℃以下。100℃运动粘度为6.0~20.0mm2/s。优选运动粘度7.0~18.0mm2/s。包括达到中国石化Q/SHR001-1995标准的环烷基基础油或使用该基础油调和而成的DRA/A冷冻机油,以及国产或进口的聚a-烯烃合成油。
所说聚甲基丙烯酸酯是外观为无色至淡黄色粘稠物的工业品。国内石油添加剂统一代号T602。对各类型基础油均能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改善产品低温性能,还具有良好的增粘能力,可提高产品高温下的附着性。
所说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外观为白色结晶的工业品。国内石油添加剂统一代号T5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1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