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4221.0 | 申请日: | 2011-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9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傅金祥;杨勇;郜玉楠;滕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李宇彤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间距 流向 沉淀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处理领域,斜板(或斜管)沉淀池应用较为广泛,它们都是基于浅池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减小斜板间距,就缩短了沉淀距离和增加了沉淀面积,可使颗粒的去除效率提高。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微小絮凝体微粒容易随水流从斜板上方泄漏,这主要是由于水的浮力和微小絮凝体颗粒的惯性作用引起的。当斜板间距较小时,沉淀效率就提高,但是,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就容易造成斜板(斜管)堵塞。所以,开发出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沉淀设备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面的技术难题提供一种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能够保证斜板上方微小絮凝体颗粒不泄漏且排泥通畅。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由3层或3层以上变间距斜板组件组成,层与层之间紧密排列,底层斜板组件间距最大,中层斜板组件间距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上层斜板组件间距最小。各层斜板组件与水平面夹角都为60度,相邻两层斜板组件布置方向相反,所以水流由下而上逐层改变。各层斜板组件高度相同,其范围为300——50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对各类水质适应性强,斜板上方微小絮凝体颗粒不泄漏,沉淀效率高,出水效果可达到2NTU以下,并且排泥通畅不堵塞。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池结构剖面图
附图2是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底层斜板组件俯视图
附图4是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中层斜板组件俯视图
附图5是多层变间距变流向斜板沉淀设备上层斜板组件俯视图
附图中,1底层斜板组件,2中层斜板组件,3上层斜板组件,4集水槽,5配水花墙,6排泥管,7排泥斗。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3层或3层以上变间距斜板组件组成,底层斜板组件间距最大,中层斜板组件间距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上层斜板组件间距最小,各层斜板组件与水平面夹角都为60度,相邻两层斜板组件布置方向相反。水流由下而上依次通过各层斜板组件,并且不断改变流向。水流在底层斜板中絮凝体颗粒浓度较大可以形成具有活性的泥渣层,当絮凝体颗粒通过该层时可通过接触絮凝作用而被截留。较大絮凝体颗粒在底层和中层斜板组件中就会被去除,由于水流通过斜板区由下而上不断改变流向,微小絮凝体颗粒就会在惯性作用下偏离流线而被斜板所截留。斜板间距逐层减小,有效沉淀面积逐层增大,絮凝体浓度沿垂直方向由下而上逐渐减小,从而充分发挥了各层斜板组件的截留作用。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经过絮凝池的水通过过渡段的配水花墙5进入斜板沉淀池,水的流向为由下至上,絮凝体在底层斜板组件1表面沉淀并沿斜板表面下滑,在水流向上的顶托作用下,并随水流一起向上运动,重复沉淀过程,絮凝体颗粒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就在底层斜板区和底层斜板组件1下方一段区域内形成一层浓度很高的具有活性的泥渣层。后续来水中的絮凝体通过该活性泥渣层形成更大尺度的絮凝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排泥斗7,可根据实际运行经验进行定期排泥。在斜板沉淀和活性泥渣层接触絮凝双重作用下,通过底层斜板组件1进入中层斜板组件2的水中的大部分絮凝体颗粒已被截留,尚未被截留的絮凝体颗粒已是一些微小的絮凝体颗粒。当水流通过中层斜板组件2时,由于水流方向不断改变,微小絮凝体颗粒不断偏离流线,并且斜板组件由下至上间距在不断缩小,使得微小絮凝体颗粒很容易就被截留。上层斜板组件3进一步缩小了间距,主要起一个保安作用,通过上层斜板组件后,水流继续上升,汇流入集水槽4,然后出水。
根据上述原理所发明的实用新型,沉淀效率可提高80%以上,出水水质保证在2NTU以下,并且不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4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带连续镀铜液的循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散热装置的LED大功率照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