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7128.5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0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全;康晓洋;田鸿昌;杨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1/05 | 分类号: | A61N1/05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可 吸收 缝合线 辅助 植入 柔性 微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用器械技术领域的微电极,具体是一种面向瘫痪康复的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微电子设备和微传感器等微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医学领域。
面向瘫痪康复的微电极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骨骼肌是由神经支配的,但是如果神经出现损伤,骨骼肌就会麻痹或者瘫痪,不能完成运动功能。如果使用微电极把功能性电刺激信号加载到目标肌肉或者目标部位上,那么骨骼肌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恢复一部分或者全部运动机能。
目前,对于植入式微电极的植入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外科手术切开组织,在目标部位植入微电极,适用于长期植入;把微电极放在空心注射针头中,利用注射针头刺入组织,完成植入,适用于临时植入及在解剖学上比较简单的目标部位植入。
对于外科手术植入的方法,一方面创伤较大,另一方面在微电极植入后,微电极比较容易发生移位,与一开始植入时的部位发生偏离,造成微电极的刺激效果变差等不利影响。对于注射针头辅助植入的方法,由于注射针头可以在较少创伤的情况下刺入较深部位,所以对于相关实验是比较有用的,但临床上也存在植入后微电极易于移动的缺点。另外,对于解剖上比较复杂的部位,使用注射针头辅助植入的方法还容易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引起难以预计的问题。
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Sachs, N. A., E. L. Chang等人在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15(1): 67-75 ,2007撰文“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aralyzed orbicularis oculi in rabbit”(用于兔子眼轮匝肌麻痹的电刺激),该技术采用在兔子上眼睑的皮下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植入刺激电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兔子的闭眼动作。但是对于需要长期植入的电极来说,这种方法会使电极比较容易滑动,偏离原来植入的部位,造成刺激效果变差,所以该方法在长期植入应用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美国专利号:US8,010,200,“System for permanent electrode placement utilizing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thods”(一种利用微电极记录方法辅助放置永久微电极的系统),该技术公开了一种结合记录微电极与脑深部电刺激电极来改善植入电极部位的方法。该技术在脑深部电刺激电极中间做一个腔室,腔室容许记录微电极通过。可以根据需要,在植入脑深部电刺激电极之前,之后以及植入的过程中随时插入记录微电极来确定脑深部电刺激电极的植入位置是否合适。综上,目前对微电极植入方法的有关研究集中在植入时如何提高植入部位精确度的问题上,对由微电极植入后的长期部位精确度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可用于长期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精确度的方法或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面向瘫痪康复的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该柔性微电极植入时,操作相对简便,受过一般外科手术训练即可,能有效长期保证微电极植入部位精确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包括:柔性微电极、不可吸收缝合线材和医用缝合针,所述柔性微电极与所述不可吸收缝合线材螺旋缠绕在一起,所述不可吸收缝合线材与所述柔性微电极的结合末端处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固定。所述医用缝合针与不可吸收缝合线材两端连接。
本发明上述不可吸收缝合线辅助植入式柔性微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为:首先把柔性微电极与带线缝合针的不可吸收缝合线材螺旋缠绕在一起,然后在所述线材与柔性微电极的结合末端处涂抹聚二甲基硅氧烷,最后在烘箱中热处理即可。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固定结合末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硅橡胶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10:1。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在烘箱中热处理是指在烘箱中70℃热处理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71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菊苣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红叶石楠繁育的外植体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