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池芯容器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7981.7 | 申请日: | 2011-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6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马场卫;森内健;清野博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黄小临 |
地址: | 21402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容器 形成 方法 以及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电池芯容器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数码相机和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随着各种便携设备的普及,其性能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随着各种功能的追加,便携设备的耗电量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的存储电容量,以使便携设备能够延长待机时间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目前,一般便携设备的电池普遍采用以下结构。以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为例,在铝薄片组成的正电极集电器上敷设一层由LiCoO2和锌组成的活性材料,形成正电极。在负电极集电器上敷设一层由例如碳、焦碳、石墨等组成的活性材料,形成负电极。在负与正继电器之间,插入一个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组成的多空薄膜的隔板,并在电极和隔板之间,装进高分子凝胶电解质而形成夹层状的电池芯。通过将该电池芯用容器封装,从而形成电池包。
关于上述容器的形成方法,例如普遍采用CN1253387A中记载的第一现有方式的方法。图1(a)、图1(b)是第一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长方形的片状基材上均分成用于形成容器主体的区域3a和用于覆盖容纳在容器中的电池芯的区域3b。在区域3a中,通过加压成型的方法而形成长方体的电池芯容器6。将电池芯(未图示)安装到容器6中,并将区域3b向区域3a侧折叠,覆盖电池芯,并且完成容器的封装。
在上述在长方形的片状基材上垂直地形成一个长方体的容器的形成方法中,该片状基材一般是例如由聚丙烯层、铝层和尼龙层构成的层叠状薄膜,如图2的示意图所示,当将薄膜状的基材固定并通过冲压头等拉伸头(金属型)进行拉伸时,由于基材本身的延展性有一定的极限(特别是其中的铝层),并且如图2(c)所示,金属型和基材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摩擦力,因此在形成容器的过程中存在薄膜状的基材仅在局部(比如进行拉伸的金属型两侧的基材部分)被拉伸的情况,因此,拉伸的深度(成型深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物理极限。因此,在不增加材料消耗的前提下,提高成型深度成为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的第二现有方式的方法。图3(a)、图3(b)是第二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原本在片状基材上形成的一个容器分为两个部分,从而在片状基材上垂直拉伸成型两个容器部分,从而对折成为电池芯容器的方法。该方法中通过将容器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拉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拉伸极限有限从而使得成型深度受限的问题。但是,如图2所示,由于在拉伸两个容器部分的情况下,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基材部分的材料也会被拉伸而用于两个容器部分壁面的成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拉伸极限。虽然可以通过加宽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基材宽度,但这样又会带来材料损耗的问题。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4-31194号公报中也公开了一种第三现有方式的方法。图4是第三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是分别在两个片状基材上形成两个容器部分,然后拼合的方法。该发明中由于是在两个片状基材上分别形成两个容器然后拼合,因此在两个容器的定位上存在困难,而且由于片状基材部分增加,因此体积能量密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采用相同或更少的材料来而得到更大的容器体积且定位容易的电池、电池芯容器形成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
本发明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以及突起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薄片上设置规定的距离,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所述两个容器部分被折叠以形成为大致长方体,且所述规定的距离的薄片成为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一侧的壁面的一部分,在分别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之间的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的两侧的侧面上产生间隙,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中的所述长的方向的相同侧的侧面分别在互相靠近的方向上被拉伸,以消除该间隙,通过该拉伸而在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壁面方向形成所述突起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索尼公司,未经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7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