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升管反应装置及烃油转化生产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8736.8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4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键;田辉平;许昀;赵留周;周治;任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1/00 | 分类号: | C10G51/00;B01J8/24;C07C11/04;C07C11/06;C07C4/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升 反应 装置 转化 生产 乙烯 方法 | ||
1.一种提升管反应装置,包括提升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管(2)包括催化剂入口(5)、预提升介质入口(1)和油剂出口,提升管(2)内设置第一套管(41)和第二套管(42),第二套管(42)和第一套管(41)高低布置,第一套管(41)设置烃油入口(31),第二套管(42)设置烃油入口(32),第一套管(41)和第二套管(42)的油气出口分别与提升管(2)相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41)长度为提升管(2)长度的1/15-1/4,第一套管(41)的内径为提升管(2)内径的1/5-1/2;第二套管(42)长度为提升管(2)长度的1/15-1/4,第二套管(42)的内径为提升管(2)内径的1/5-1/2。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41)和第二套管(42)的长度均为提升管总长度的1/12-1/5。
4.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套管(41)和/或第二套管(42)内设置有挡板。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为长方形、弓形或螺旋形挡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管为等直径提升管,内径为800-2000mm;当所述的挡板为矩形片挡板时,所用的挡板为长20-30cm,宽10-15cm的矩形片,挡板间沿着轴向的间隔优选为0.5-1.5m,沿着提升管管壁圆周方向的间隔为40-60cm;当所述的挡板为弓形挡板时,所述挡板高度为套管半经内径的1/6-3/5。
7.按照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41)底的位置高于提升管催化剂进料口(5)的位置,第一套管(41)的烃油入口(31)处于第一套管(41)的下部,第一套管(41)的油气出口位于第一套管(41)上部;第二套管(42)底的位置高于第一套管(41)顶的位置,第二套管(42)的烃油入口(32)在其下部,第二套管(42)的油气出口在其上部。
8.一种生产乙烯的烃油转化方法,包括: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提升管反应装置中,将第一部分烃油原料引入处于提升管中的第一套管,然后将离开第一套管的油气引入提升管中与提升管中预提升的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反应;将第二部分烃油原料引入处于提升管中的第二套管,然后将离开第二套管的油气引入提升管中与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反应,其中所述的第二套管处于第一套管的下游。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烃油原料在第一套管内的停留时间为0.01-2.0秒;第二部分烃油原料在第二套管内的停留时间为0.01-2.0秒,引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烃油原料重量之比为1-3∶1。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烃油原料在第一套管内的停留时间为0.05-1秒;第二部分烃油原料在第二套管内的停留时间为0.05-1秒。
11.按照权利要求1、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的反应温度为500-700℃;第二套管的反应温度为500-700℃。
12.按照权利要求1、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的反应温度为550-650℃;第二套管的反应温度为540-640℃。
13.按照权利要求8-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裂解的反应温度为500-700℃,反应时间为1-5秒,催化裂解催化剂颗粒与烃油的重量比为3-30∶1。
14.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裂解催化剂含有颗粒a和颗粒b,所述颗粒a含有MFI结构的沸石、Y型沸石、粘土和耐热无机氧化物基质,所述颗粒b含有累托土和耐热无机氧化物基质,所述颗粒a和颗粒b的重量比为0.5-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873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电池接线盒的二极管固定结构
- 下一篇:FRP板光伏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