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斑顠体虫大量培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8899.6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董滨;杨瑒;戴翎翎;吴星五;戴晓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斑 顠体虫 大量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斑顠体虫大量培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于1914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建成试验厂得以应用以来,已有近90 年的历史。随着在实际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改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对其生物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活性污泥法在生物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方面及工艺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多种能够适应各种处理要求的工艺流程。当前,活性污泥法已成为污水特别是有机性污水处理的主体技术。但通常情况下,活性污泥法都会产生较多的剩余污泥,其处理和处置费用占污水厂运行费用的40%~65%。这一点一直制约着污水厂的建设与运行。因此,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很有必要。污泥减量技术按原理可分为微生物强化、代谢中止、隐生长强化和利用捕食作用等。
红斑顠体虫(Aeolosoma hemprichi)属环节动物门中寡毛纲的近孔寡毛目,体长不超过3mm,多数在1~2mm。一般认为,它的最适应增长温度是20℃,6℃以下,活性减弱,逐渐形成胞囊;杂食性,主要以水中的有机碎屑和细菌为食,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它是活性污泥中最高等的生物之一,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利用它们的捕食作用,可以削减剩余污泥产量。
传统用于培养红斑顠体虫的饵料以生物饵料细菌为主。但细菌溶液需要新鲜配置使用不方便且细菌培养周期长,培养中也极易絮凝不宜捕食,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斑顠体虫大量培养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红斑顠体虫大量培养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取大米为饵料原料,加入蒸馏水,使大米与蒸馏水的重量体积比为2-3g/100mL,即每100mL的蒸馏水中加入2-3g的大米,将大米与蒸馏水混合液放入55-65℃的水浴锅中,水浴浸泡1-2小时,弃去底部沉淀的大米,将浸出液经超声波破碎,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功率在600-800W粉碎20-40分钟,将破碎后的溶液沉降40分钟后弃去底部沉淀物,以去除大粒径的颗粒,并保证其粒度均匀;再次沉降24小时后取其上清液,所得上清液溶液粒径分布在0.1-0.2μm范围内;调节所得上清液的pH值至6-7,将配置好的溶液灭菌,得到饵料溶液,所得饵料溶液保存于冰箱中待用;
(2)将步骤(1)制得的饵料溶液加入于无菌培养皿中,加蒸馏水制备培养液,每毫升蒸馏水中投加40-100μL所述饵料溶液;
(3)在步骤(2)制得的培养液中接种红斑顠体虫,接种的初始密度为1-2ind/mL。将其置于25℃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9天后,培养皿中红斑顠体虫的密度可达150-250ind/mL。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便宜易得的大米作为培养红斑顠体虫的饵料,饵料的制作过程简单可行,制成的饵料使用方便、不易变质、易于保存。用此非生物饵料培养液培养红斑顠体虫,培养皿中红斑顠体虫的密度可达150-250ind/mL。远大于以传统葡萄球菌培养红斑顠体虫时的种群密度。具有较好的培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 为以传统葡萄球菌培养红斑顠体虫时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图2为以实施例1中以本发明非生物饵料溶液培养红斑顠体虫时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红斑顠体虫时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图4为实施例3中红斑顠体虫时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由图中可以得出,以传统葡萄球菌培养红斑顠体虫时,最大种群密度为90 ind/mL,而以本发明非生物饵料溶液培养红斑顠体虫时,最大种群密度可达241ind/mL。由图1与图2、3、4比较可得,本发明饵料溶液十分有利于红斑顠体虫种群的增长,在其培养下,红斑顠体虫的种群密度远大于以传统葡萄球菌培养的情况,可见,本发明作为红斑顠体虫的饵料不仅是可行的,且培养效果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红斑顠体虫培养过程和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88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拟烟气中二价汞的发生装置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鱼缸水榕侧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