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Y型分子筛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2202.2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家;庄立;闫荣国;罗一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9/24 | 分类号: | C01B39/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分子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Y型分子筛,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利用稀土元素和金属元素和/或非金属元素改性的Y型分子筛。
背景技术
流化催化裂化技术(FCC)在现代炼油工业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Y型分子筛(HY,REY,USY)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使用以来,就一直是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元。随着催化裂化(FCC)原料的日益重质化、劣质化,掺炼焦化蜡油(CGO)等劣质原料已成为炼厂扩大FCC原料来源和挖潜增效的重要途径。与直馏蜡油(VGO)相比,焦化蜡油是一种氮含量、芳烃含量和胶质含量较高、饱和烃含量较低的劣质催化原料,增大掺炼比会严重影响催化裂化装置的正常操作,导致转化率降低,产物分布明显恶化。焦化蜡油中的氮化物尤其是碱性氮化物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
为了克服常规裂化剂在加工高氮原料时面临的活性及选择性明显变差的问题,采用高抗氮性能FCC催化剂是处理高氮CGO原料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作为抗氮催化剂活性组元——高抗氮活性Y型分子筛的开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CN1907854A公开了一种高活性小晶粒Y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得到氧化稀土含量为14~21重%的Y分子筛,以其作为活性组元所制备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汽油产率和重油转化能力。该Y分子筛的主要制备步骤是将小晶粒NaY分子筛浆液与稀土按照NaY∶稀土=1∶0.18-0.38的重量比在10-100℃下进行离子交换,然后分离,收集滤液,再调节滤液的pH值到8-11.2,然后将稀土的沉淀物与分子筛滤饼一起加水打浆,再过滤、洗涤、干燥,干燥后的滤饼在温度650-850℃下焙烧0.5-4小时。
CN1733362A公开了一种稀土Y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分子筛的稀土含量以氧化稀土计为12~22重%,主要制备方法是将NaY分子筛浆液与或不与铵盐交换,再与氯化稀土按照NaY干基∶RECl3=1∶0.17-0.35的重量比在5-100℃下进行离子交换,pH=2.5-7.5,水与NaY重量比3-50,然后用碱性溶液调节溶液pH到8-11,搅拌、过滤、水洗、干燥,再在200-950℃,0-100%水汽下焙烧0.1小时以上。
CN1506161A公开了一种稀土超稳Y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其含氧化稀土8-25重%,磷0.1-3.0重%。该方法是以NaY沸石为原料,经过稀土交换和第一次焙烧,获得“一交一焙”RENaY,再分步与稀土、含磷物质反应,并进行第二次焙烧。这种稀土超稳Y分子筛用作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具有显著的降低汽油烯烃效果,显示了焦炭产率适中,柴油收率高的特点。
采用上述方法虽然可以制备出适合用作催化裂化催化剂活性组元的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但显然这些方法制备的含稀土Y分子筛,作为裂化剂的活性组元,在处理富含碱氮的焦化蜡油原料时,仍然面临着转化活性降低、产物分布变坏的问题。
CN1785512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固定床加工高含氮页岩油及高含蜡原油的含亚铁的烃类裂化催化剂,该催化剂是由重量百分比为5~15%的亚铁、5~20%的磷酸二氢铝和余量为粘土以及随亚铁带入的组分制成。该裂化催化剂属于一种用于固定床的非分子筛催化剂,显然不同于通常使用的含分子筛的流化裂化催化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的抗碱氮性能的改性Y型分子筛。
本发明提供的改性Y型分子筛,其特征在于该分子筛用稀土、铁、铜、磷改性,分子筛中稀土含量以氧化稀土计为8~23重%,铁含量以Fe2O3计为0.1~3.0重%,铜含量以CuO计为0~3.0重%,磷含量以P2O5计为0~2.0%,氧化钠含量为0.1~2.5重%,该改性Y型分子筛在吸附三丁基氧化磷后,31P MASNMR测定的分子筛酸量为1.400~4.500mmol·g-1,在吸附三甲基氧化磷后,31PMAS NMR测定的分子筛酸量为2.300~6.600mmol·g-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2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液晶屏背光组件
- 下一篇:一种LED节能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