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二次再热的700℃以上参数超超临界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2930.3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4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姚明宇;陆军;贾兆鹏;张广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F22D1/02;F22D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700 以上 参数 临界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带二次再热的 700℃以上参数超超临界锅炉。
技术背景
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已相继开展了把燃煤机组的效率提高到50%以 上的计划项目研发工作,如欧盟于1998年起启动开展的“在700℃运行的先 进超临界煤粉锅炉发电(即AD700)计划”和美国的“超超临界蒸汽计划”。 其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蒸汽参数提高到700℃以上,从而大幅提高机组的热效 率。
我国采用引进技术在近几年已建设投运相当数量的大容量超临界、超超 临界机组。为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研究采用蒸汽参数高达700℃的新一代 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将是未来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随着主汽和再热蒸汽温度的提高,凝结水加热器的抽汽温度也提 高,造成抽汽过热度提高,这从热力学上讲是不利的,会降低整个机组的效 率。过热度太高甚至有可能抵消蒸汽参数提高带来的效率提高。基于此,研 究人员希望除了把蒸汽温度提高到700℃以上之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传统 热力系统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带二次再热的热力系统即可实现这 个目的。二次再热是指再热蒸汽在中压缸做完功不直接进入低压缸,而是回 到锅炉中重新加热后再次回到汽轮机做功。根据现有资料统计,二次再热比 一次再热机组的热效率提高1-2%。
要想实现把蒸汽温度提高到700℃以上,必须开发新的材料来制造过热 器及再热器高温段、集箱、蒸汽管道、阀门及汽机高温部件。由于耐高温的 镍基合金及其昂贵,用于锅炉过热器高温段和高温蒸汽管道的材料需要尽可 能少。因此可以通过锅炉的紧凑设计,减少锅炉主蒸汽出口集箱到汽机入口 的蒸汽管道以及一次、二次再热蒸汽高温管道的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提高机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缩短高温蒸汽 管道的长度,减少昂贵的镍基材料的使用,避免建设成本大幅增加的带二次 再热的700℃以上参数超超临界锅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放置的锅炉炉膛 以及设置在锅炉炉膛内的屏式过热器,在锅炉炉膛的前墙上布置有燃烧器, 在锅炉水平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依次布置有高温过热器、高温一次再热器、 高温二次再热器、低温过热器、低温二次再热器和温一次再热器,锅炉蒸汽 经屏式过热器后依次流过低温过热器和高温过热器,进入高压缸做功,从高 压缸出来依次流经低温一次再热器和高温一次再热器后进入中压缸做功,从 中压缸出来又依次流经低温二次再热器和高温二次再热器,回到汽轮机继续 做功后进入低压缸做功。
本发明在锅炉尾部竖直烟道中布置有两级分布的省煤器。
所述的锅炉炉膛的外壁上还安装有带有水冷壁入口混合集箱和水冷壁出 口集箱的水冷壁,其中水冷壁入口混合集箱还通过管路与省煤器相连。
所述的水平放置的锅炉炉膛的下端安装有冷灰斗。
本发明将锅炉炉膛水平放置,这样使过热器及再热器出口集箱标高降低 很多,极大缩短了高温蒸汽管道长度,减少昂贵的镍基材料的使用。在锅炉 水平烟道内布置有能够实现火电机组的二次再热的再热器,另外本发明能够 把蒸汽温度提高到700℃以上。在显著提高机组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缩短 高温蒸汽管道的长度,降低建设成本。本发明使我国火电机组效率提高到50% 以上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屏式过热器,2为高温过热器,3为高温一次再热器,4为高温 二次再热器,5为低温过热器,6为低温二次再热器,7为低温一次再热器, 8为省煤器,9为水冷壁入口混合集箱,10为冷灰斗,11为炉膛,12为燃烧 器,13为水冷壁出口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二次再热技术把蒸汽温度提高到70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9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