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4267.0 | 申请日: | 201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1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陆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海格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08 | 分类号: | B60L7/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独墅***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制动 回馈 控制电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制动能量回馈是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降低油耗的关键技术之一,现行的制动能量回馈控制方法都是把电机制动力和机械制动力进行简单叠加,但是电机制动受到电池容量的限制。当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电池可以吸收制动回馈的能量,则电机可以制动,总的制动力为电机制动力加上机械制动力;当电池电量足时,电池无法再吸收制动回馈的能量,则电机不可以进行制动,总的制动力仅为机械制动力。电池电量足与不足,会造成驾驶员踩制动踏板时,得到不同的制动力,驾驶员的制动感觉不同。然而大部分情况下,电池都可以吸收电制动机回馈的能量,驾驶员习惯于电机制动加上机械制动的感觉,当偶尔电池电量足时,电池不能吸收制动回馈的能量,但是驾驶员并不知道,还会按照习惯踩制动踏板,由于没有电机制动力,总的制动力变小,制动距离增加,会有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改进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及方案,克服电动汽车在动力电池电量足的时候不能制动的缺点,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含控制器、动力电池、电机和用于控制所述的动力电池和电机之间电路的通断的第一直流接触器和第二直流接触器,一制动电阻与所述的电机并联设置,所述的制动电阻通过一第三直流接触器和一熔断器控制所述的制动电阻与所述的电机之间电路的通断。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为锂电池组。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电机为三相感应电机。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电阻为大功率制动电阻箱。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方法,包含步骤:
1)、所述的电动汽车开始制动;
2)、所述的控制器判断所述的动力电池是否有足够能力吸收所述的电机的制动回馈的能量;
3)、如果所述的动力电池有能力吸收所述的电机的制动回馈的能量,所述的第一直流接触器导通,所述的电机将制动回馈的能量通过第一直流接触器和第二直流接触器给所述的动力电池充电;如果所述的动力电池丧失吸收所述的电机的制动回馈的能量,所述的控制器首先关闭所述的电机,使其不回馈能量,然后断开所述的第一直流接触器,并闭合所述的第三直流接触器,然后控制电机制动,回馈能量通过第三直流接触器被所述的制动电阻吸收。
由于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及方法克服了电动汽车在动力电池电量足的时候不能制动的缺点,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安全性能,同时避免了因为制动感觉不同而对驾驶员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的功能模块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改进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及方案,克服电动汽车在动力电池电量足的时候不能制动的缺点,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安全性能。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制动回馈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含控制器1、动力电池2、电机3和用于控制该动力电池2和电机3之间电路的通断的第一直流接触器4和第二直流接触器8,一制动电阻6与该电机3并联设置,该制动电阻6通过一第三直流接触器5和一熔断器7控制该制动电阻6与该电机3之间电路的通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海格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海格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42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