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5271.9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3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杨福刚;李宁苏;陈宇;常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04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室内 试车 推力 校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在军用航空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架推力校准技术上。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军标要求,科研、生产用各型试车台必须通过校准发动机定期对其进行校准,以确定试车台的修正值或修正系数。长期以来,国内缺乏用以形成室内试车台校准用发动机标准件的露天基准试车台,造成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室内试车台的校准工作一直处于有规定、难实施的局面。
国内各试车台架大部分采用校准发动机传递方法进行试车台校准,但形成校准用发动机多为国外试车台产生,首台校准发动机在使用时多次出现明显的性能不稳定现象,校准后的各试车台经常出现推力修正系数“忽高忽低”的情况;另外,校准发动机的多次使用,均会出现性能逐渐衰减的问题,导致校准发动机无法再进行台架的校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该方法可大大减少使用校准发动机校准台架试车时带来的性能不稳定、寿命限制、程序复杂和生产成本的巨大浪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发动机设计理论推力要求,绘制出对应大气温度下的最大状态理论推力指标公差带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指标公差带;
步骤二:分别用最大状态和加力状态推力换算系数计算出对应大气温度下的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值,再按照最大状态推力限制值公差和全加力状态推力限制值公差,绘制出最大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
步骤三:将试车台的推力测量值按发动机进口温度,分别绘制到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中,得出台架发动机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测量推力随大气温度变化曲线;
步骤四:将试车台的推力测量值同时乘以一个系数,使90%以上的推力测量点落在公差带内,且使推力测量点均符合正态分布;此时,该系数即为推力修正系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不仅是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的创新,弥补了我国目前没有室内基准试车台,只能采用传统的校准发动机传递方法从国外购买校准发动机进行台架校准而造成的费用昂贵,性能衰减导致误差大的缺点;而且还大大减少了使用校准发动机校准台架试车时带来的性能不稳定、寿命限制、程序复杂和生产成本的巨大浪费。该校准方法目前已成功校准了多座航空发动机试车台,修正了500余台发动机推力,可以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推广使用,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最大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图;
图2是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发动机室内试车台推力校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发动机设计理论推力要求,绘制出对应大气温度下的最大状态理论推力指标公差带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指标公差带;
步骤二:分别用最大状态和加力状态推力换算系数计算出对应大气温度下的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值,再按照最大状态推力限制值公差和全加力状态推力限制值公差,绘制出最大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如图1和图2所示;
步骤三:将试车台的推力测量值按发动机进口温度,分别绘制到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理论推力公差曲线中,得出台架发动机最大状态和全加力状态测量推力随大气温度变化曲线,得出发动机测量推力与发动机进口温度的变化关系;但试车台的推力测量值明显低于理论推力值,原因是因为受台架气动参数的影响,造成发动机推力损失,推力损失部分即是需要修正的台架推力值。
步骤四:将试车台的推力测量值同时乘以一个系数,使90%以上的推力测量点落在公差带内,且使推力测量点均符合正态分布;此时,该系数即为推力修正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52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前部结构
- 下一篇:微电子集成模块控制式LED照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