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6535.2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赫然;王惠娟;于大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522 | 分类号: | H01L23/522;H01L23/552;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硅通孔 互连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硅基片;
硅通孔,贯穿所述硅基片;
重掺杂层,位于所述硅通孔的侧壁;
外导电连接构件,被所述重掺杂层围绕;
至少一层绝缘层,被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围绕;
至少一层内导电连接构件,被所述绝缘层围绕,与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形成同轴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通孔为直孔或锥形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掺杂层位于硅基片的表面,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位于所述硅基片表面的所述重掺杂层之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电连接构件为实心结构或环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内导电连接构件重复交替设置,形成多环形同轴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片为p型硅或者n型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掺杂层的掺杂元素为III A族或者V A族元素,掺杂类型与硅基片类型相同或相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掺杂层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1012原子/cm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层接触材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材料为铝(Al)、铝-硅、硅化钛(TiSi2)、氮化钛(TiN)、钨、硅化钼(MoSi2)、硅化铂(PtSi)、硅化钴(CoSi2)和硅化钨(WSi2)中的一种或几种。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材料与所述重掺杂层形成欧姆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层导电材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材料为镍、铁、铜、铝、铂、金、钯、钛、钽、钨、锌、银、锡及其一元或二元合金、多晶硅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导电材料为铝(Al)、铝-硅、硅化钛(TiSi2)、氮化钛(TiN)、钨(W)、硅化钼(MoSi2)、硅化铂(PtSi)、硅化钴(CoSi2)和硅化钨(WSi2)中的一种或几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至少一层绝缘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为玻璃、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氧氮化硅(SiON)、氧化钽(Ta2O5)、氧化铝(Al2O3)、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电连接构件的材料为镍、铁、铜、铝、铂、金、钯、钛、钽、钨、锌、银、锡及其一元或二元合金、多晶硅、碳纳米管、导电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17.一种同轴硅通孔互连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硅基片上形成硅通孔;
在所述硅通孔的侧壁上形成重掺杂层;
在所述重掺杂层表面形成外导电连接构件;
在所述外导电连接构件表面形成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表面形成内导电连接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653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