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窑煅烧低挥发份针状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8203.8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2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屈滨;刘长明;孙刚;李忠瑞;洪强;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煅烧 挥发 针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挥发份含量4%~5%的煤系针状焦制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窑煅烧低挥发份针状焦方法。
背景技术
针状焦是一种优质炭素材料,外观具有金属光泽、内部具有层状结构,其取向性及导电、导热性能好,是制造炼钢用超高功率电极的主要原料,比使用普通功率电极炼钢节电30%~50%,减少一半冶炼时间,节约单位成本总计在20%以上。
煤系针状焦的生产是经过三个工序完成的,即原料预处理、延迟焦化和煅烧。延迟焦化生产出的针状焦习惯上称之为生焦,经过回转窑煅烧后的针状焦称之为煅后焦。利用回转窑煅烧针状焦,它的优点是单位投资成本低、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回转窑煅烧,可以排除原料生焦的水份和挥发份,增大煅后焦的密度和机械强度,提高导电性和抗氧化性,使煅后针状焦质量满足生产超高功率电极的要求。
由于原料来源不同以及原料预处理和延迟焦化工艺不同,实际生产中生焦的挥发份变化很大。当生焦挥发份在10%左右时,回转窑工艺调整较顺利,当生焦挥发份在4%~5%时,低挥发份燃烧热值不能满足针状焦煅烧高温的要求,为保证产品质量和要求1400℃以上的煅烧温度,如按高挥发份生焦煅烧方法加大重油量,极易使煅烧带前移且短、窑头返火烧坏窑门,这样既难保证煅后焦质量又有损坏设备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窑煅烧低挥发份针状焦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挥发份在4%~5%的生焦,在一定的负压条件下,调整重油压力将重油引至所希望的煅烧带附近位置,使重油在需要燃烧的部位充分燃烧,而不是只在窑头燃烧,控制煅烧带长度和位置,提高生焦煅烧质量,保护设备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回转窑煅烧低挥发份针状焦方法,控制回转窑煅烧参数如下:回转窑煅烧带温度为1400℃~1450℃,所用燃料油为热值为33440kJ/kg~41800kJ/kg的焦化重油,燃料油使用量为100~600t/hr,油压小于1.0Mpa,一次风量为700~3500m3/hr,二次风量为500~1500m3/hr,窑头负压为0~-30pa,窑尾负压为-20~-100pa,投料量为2~9t/hr;
生焦原料参数控制如下:挥发份4%~5%,含水量为3~9%,粒度小于70mm,其中:粒度10-70mm的,含量占20-40%;粒度5~10mm的,含量占10-25%;粒度1~5mm的,含量占17-46%;粒度1mm以下的,含量占17-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保证煅烧带在距离窑头15~20米处,长度15米左右,煅烧带最高温度在1400℃~1500℃范围内,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保护设备安全,避免了窑头返火烧坏窑门导致停产的恶性事故。
2)产品质量稳定,生焦经过煅烧,真密度达到2.13g/cm3以上,粉末比电阻450Ω·mm2/m以上。
3)克服了生焦挥发份低对回转窑操作的不利影响,使回转窑操作更具灵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以长度55m回转窑煅烧设备为例,煅烧原料为煤系生焦,燃料油为热值为33440kJ/kg~41800kJ/kg的焦化重油。
实施例1
生焦理化指标:
粒度分布:10-70mm的,占30%;5~10mm的,占10.5%;1~5mm的,占37.5%;-1mm的,占22%。含水量:5.0%,挥发份:4.7%。
煅烧操作参数:投料量8t/hr,燃料油使用量为300t/hr,油压0.4Mpa,一次风量为1000m3/hr,二次风量为800m3/hr,窑头负压为-10pa,窑尾负压为-50pa。
煅后焦质量指标:真密度2.14g/cm3,粉末比电阻457Ω·mm2/m.,经观测,煅烧带距窑头约18m,长度15米左右,煅烧带温度1420℃。
实施例2
生焦理化指标:
粒度分布:10-70mm的,占20%;5~10mm的,占11%;1~5mm的,占46%;-1mm的,占23%。含水量:6.2%,挥发份: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82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