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8975.1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施蔚加;许水平;谭宇;谭云;黎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200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网 突变 模拟 装置 | ||
1.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变压器(2)、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和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牵引变压器(2)原边绕组的电源端从交流接触网接入电源,牵引变压器(2)的次边连接被试机车(5)的牵引变流器(6),为被试机车(5)的牵引电机模块(7)提供电源,牵引变压器(2)原边绕组的OV端与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相连,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与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相连,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包括电动隔离开关,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包括电阻单元,通过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将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短路或接入回路实现模拟网压的正突变或负突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包括一个以上与牵引电机模块(7)中牵引电机数量相同的第一电动隔离开关,以及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交流接触器(KM1)和电流传感器(UA1),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与第一电动隔离开关数量相同的电阻单元,所述的电阻单元包括不少于两个的电阻;牵引变压器(2)的原边绕组0V端与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的第一电动隔离开关、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交流接触器(KM1)并联的公共端相连,第一电动隔离开关、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交流接触器(KM1)并联的公共端分别与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中电阻单元的一端相连;交流接触器(KM1)和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并联后的出线端与电流传感器(UA1)的进线端相连;交流接触器(KM1)和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并联后的出线端分别与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中电阻单元的另一端相连;电流传感器(UA1)的出线端与地相连;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中第一电动隔离开关的出线端连接在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中相应电阻单元的两个彼此相邻的电阻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牵引电机模块(7)中的牵引电机为四个时,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包括四个第一电动隔离开关,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包括四个电阻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牵引电机模块(7)中的牵引电机为六个时,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切换模块(3)包括六个第一电动隔离开关,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包括六个电阻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中的电阻单元包括五个电阻,电阻单元与交流接触器(KM1)相连的一端为0端,另一端为5端,0端与5端之间的两个相邻电阻之间分别为1端、2端、3端和4端,则0端和1端之间为5%的网压突变阻值;0端和2端之间为10%的网压突变阻值;0端和3端之间为15%的网压突变阻值;0端和4端之间为20%的网压突变阻值;0端和5端之间为25%的网压突变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2、3、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流接触器(KM1)作为线路突变操作开关,实现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的投切,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为手动接地开关,在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不使用时完全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流接触器(KM1)作为线路突变操作开关,实现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的投切,第二电动隔离开关(QS5)为手动接地开关,在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不使用时完全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交流网压突变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流网压突变电阻模块(4)中电阻单元的0-5端一直处于固定连接状态,以确保线路在任何工况下,牵引变压器的0V端都不会处于悬空状态,防止因0V端悬空而产生高压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897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浓度纳米碳棉花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激光线光源组件及其装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