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音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0796.1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4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詹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元易高分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C08K13/04;C08K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哲锋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内装饰业隔音隔震的组合物,更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内装饰业隔音隔震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空心微珠。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轿车将成为中国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近几年,国内轿车的消费量和生产量增长率超过了30%,比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二十多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的轿车生产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在国内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上。因此,我们应该紧紧瞄准国外轿车用新材料新技术,减小差距,使我国的轿车生产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
提高轿车舒适性、安全性以及轿车轻量化是轿车工业技术发展的三大推动力,国外各大汽车公司竞相推出新技术来提高轿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其中十分重要的措施是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震动噪声是影响轿车舒适性的重要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隔音降噪技术,是减少车内噪声,提高整车舒适性的重要途径。由于噪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普遍将汽车隔音降噪技术放在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汽车隔音降噪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国内外十分重视轿车隔音降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用于轿车地毯下隔音隔热降噪垫是一类重要的隔音降噪产品,它由降噪阻尼片材与聚氨酯泡沫层共同组成的复合吸音、隔音、阻尼减震体系,达到隔音减震功能。其中,阻尼片材主要起隔音阻尼作用,开孔结构的聚氨酯泡沫层主要起吸音缓冲作用。一般而言,降噪阻尼片材的传音损失值可根据每单位面积的材料质量(单位:kg/m2)来定义,单位面积的材料质量越大,隔音隔热效果越好,也就是说,片材的比重越大,其隔音隔热效果就越好。目前主要有三类:
沥青阻隔片材:是一种沥青为连续项的大量无机物填充的片材。该片材阻隔型好,但材料强度低,无法成型,多用于卡车或轿车较平整的地板,该材料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车用阻隔片材。
PVC基软质阻隔片材:该材料是一种用无机物填充且用增塑剂增塑地PVC的热塑性阻隔软质片材,由于PVC树脂本身比重较大,可以很方便地制备高比重的片材,但是这种材料存在着两大缺陷:其一,低分子的增塑剂很容易析出,这会大大降低片材的机械性能,并且在片材浇注软质聚氨酯泡沫层时两种材料不能有效的粘结;其二,这种片材的不易回收,不环保,燃烧时会放出大量有害的氯化氢气体,并且产生致癌物质。
无机物填充的隔音片材:该片材是一种以无机物填充乙烯基聚合物而得的降噪阻尼隔热片材。中国专利CN1583864A公开了一种轿车用隔音阻尼降噪片材的制备方法,但是隔音降噪效果不突出。这种隔音片材的一般生产工艺是:先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再用单螺杆塑化挤出片材,其缺点是:其一、由于无机填充量大,通用的工艺是:先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再用单螺杆塑化挤出片材,因粒子易吸潮,难干燥,使得单螺杆挤出机抽真空处易跑料,挥发物抽不干净,挤出不稳定,产品表面有水丝;其二.由于无机填充量大,通用生产工艺,单螺杆挤出机由于必顺具备塑化功能,长径比大,物料流动性差,制得的片材厚度不均匀,电动机负荷大,设备磨损大,不能生产宽幅的产品;另外其工艺流程也较为复杂。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新的隔音材料,它能用于汽车以及其他领域起到隔音降噪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拉伸、高强度、高断裂生产率、柔软、减震、阻尼隔音降噪防开裂性能的组合物。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聚乙烯和空心微珠,所述空心微珠的粒径为0.1-400微米,真密度为0.4-2.5g/cm3且堆积密度为0.26-1.2g/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例中,所述聚乙烯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例中,所述空心微珠具有如下特征:粒径为0.1-400微米,真密度为0.4-2.5g/cm3且堆积密度为0.26-1.2g/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例中,所述空心微珠的化学成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元易高分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元易高分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07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