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1470.0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5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妤;王国超;米林;郭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15/18 | 分类号: | G01P15/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谐振 二维 加速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MEMS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单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飞行器姿态控制、导弹制导、战场机器人等,往往需要检测两个方向的加速度。早期的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大多是两个单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组合,即是将两只单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相互正交装配在一起,这种组装的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受装配精度的影响极大、一致性差、集成度低、体积较大,且不能批量加工。随着MEMS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在同一基片上制作两个独立加速度传感器的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了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批量加工,提高了集成度,但是芯片面积较大。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出现了采用单敏感质量元检测两个方向加速度的实施方案,它以其集成度高、体积小,相对易于实现主轴灵敏度一致的优势受到诸多MEMS研究者的青睐。
但是,无论是组合式、在同一基片上制作两个独立的加速度传感器还是采用单敏感质量元的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都存在交叉干扰严重、主轴灵敏度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探索新原理、新结构的二维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包括衬底、固定支撑、惯性质量块和谐振微梁;所述固定支撑为筒状结构,固定支撑的底端固定在衬底上;所述惯性质量块为苜蓿叶形状,惯性质量块通过四周凹腔内分别设置的、呈对称结构的谐振微梁悬挂于固定支撑的中部,并位于衬底的正上方;所述谐振微梁通过固定支撑与衬底欧姆接触;所述谐振微梁与衬底之间构成高精度的法布里-珀罗谐振腔。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谐振微梁的一端连接在惯性质量块的凹腔内正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支撑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非调制光源照射,基于自谐振技术实现谐振微梁的光激振;利用法-珀腔技术拾取谐振信号,再通过谐振微梁的差分频率检测实现对加速度的测量。因此,不需用外电路锁定激励光的调制频率并使之与振动元件的固有频率相同,减小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可靠性。
2、整体呈对称微结构,确保了传感器在两个检测方向灵敏度一致;传感器直接输出频率信号,可与数字电路及计算机直接接口,省去A/D转化,处理电路简化;频率信号具有高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不易产生失真误差,功耗低;同时,激励源与振动元件之间无机械接触,灵敏度高、精度高。
3、采用苜蓿叶形状的惯性质量块,能够在有限体积下实现较大的敏感质量,使加速度高效转化为惯性力,同时,能在相同面积内制作出相对较长的谐振微梁。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为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视图,如图所示。一种带法-珀腔结构的硅微自谐振二维加速度传感器,包括衬底1、固定支撑2、惯性质量块3和谐振微梁5。固定支撑2为筒状结构,固定支撑2的底端固定在衬底1上,本实施例中,衬底1为矩形结构,固定支撑2的横截面也为矩形结构,固定支撑2的底端通过衬底1将底端密封。惯性质量块3为苜蓿叶形状(即惯性质量块3为矩形结构,在惯性质量块的四周中部分别设有内凹结构的凹腔),惯性质量块3通过四周凹腔内分别设置的、呈对称结构的谐振微梁5悬挂于固定支撑2的中部(谐振微梁5的一端连接在惯性质量块3的凹腔内,并位于凹腔正中部,以防止质心偏移,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支撑2上),并位于衬底1的正上方。谐振微梁5与衬底1是掺杂浓度相同的N型多晶硅,谐振微梁5通过固定支撑2与衬底1欧姆接触,谐振微梁5与衬底1之间构成高精度的法布里-珀罗谐振腔4(即法-珀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1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微电容式二维加速度传感器
- 下一篇:格栅料架焊渣自动清理机的定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