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4410.4 | 申请日: | 201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6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谭建国;龙潭;王振国;周进;刘卫东;梁剑寒;王宁;曾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26;F23D14/46;F23D14/64;F23D14/76;F23D14/78;F23D14/82 |
代理公司: | 国防科技大学专利服务中心 43202 | 代理人: | 邱轶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面 火焰 燃烧 | ||
1.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由炉盘(1)、预混气腔(2)、保护气腔(3)组成,炉盘(1)与预混气腔(2)、保护气腔(3)同轴配合对接,保护气腔(3)中央套入预混气腔(2)并配合连接;
炉盘(1)由基座(17)、实验台(18)构成:基座(17)上视形状是正方形,四个顶角区开连接通孔(12),上表面设计密封槽(16),两个侧面各设计一个冷却液孔(24),顶角区的密封槽(16)与实验台(18)之间设计火花塞装配孔(26),密封槽(16)位于实验台(18)的外围,槽尺寸均根据机械设计手册确定,冷却液孔(24)一端开口于基座(17)侧面,另一端开口于冷却槽(23)底面,呈圆管结构,火花塞装配孔(26)用于安装固定火花塞点火针(45);实验台(18)位于基座(17)中央区域,上视形状是四个顶角为圆角的正方形,由中央至外围分别是稳焰区(19)、冷却槽(23)、保护气区(20);稳焰区(19)形状为正方形,实验台(18)上表面除开稳焰区(19)及冷却槽(23)外的区域是保护气区(20),冷却槽(23)位于稳焰区(19)与保护气区(20)之间;稳焰区(19)内均匀布置燃气喷嘴(21),保护气区(20)内均匀布置保护气喷嘴(22);燃气喷嘴(21)及保护气喷嘴(22)均呈圆管结构,燃气喷嘴(21)圆管直径小于熄火距离;燃气喷嘴(21)及保护气喷嘴(22)平直段的分布如下:相邻两列喷嘴呈交错式分布,相邻两喷嘴圆心间距为3倍喷嘴半径,相邻的三个喷嘴间圆心连线为正三角形;保护气喷嘴(22)圆角段均匀分布;冷却槽密封盖(7)与冷却槽(23)配合密封,冷却槽(23)的三个内部直角区设计密封盖承托台(25),用于支撑冷却槽密封盖(7),冷却槽密封盖(7)上表面呈倒角结构特征;
预混气腔(2)由锥形预混腔(27)和矩形稳流腔(28)构成,腔(28)内安装稳流阻火器(8);锥形预混腔(27)为四棱锥中空壳体,底部设计两个进气孔(14),分别位于壳体底面圆心处以及靠近底面的侧壁上,两孔圆心垂直距离在一倍与两倍孔径之间;矩形稳流腔(28)为矩形中空壳体,其上下面贯通区与稳焰区(19)的形状大小相同,壳体底部内壁面设计阻火器承托台(29),用于支撑稳流阻火器(8);稳流阻火器(8)由网格支架(30)、细丝网(31)、压片环(32)、钢珠(33)构成,其安装连接顺序如下:底层网格支架(30(1))置于承托台(29)上,放上细丝网(31),盖上压片环(32),再铺满大直径钢珠(33(1));在钢珠上面放上细丝网(31),置入中层网格支架(30(2))压紧;再置入中层网格支架(30(2)),铺上细丝网(31),盖上压片环(32),再铺满小直径钢珠(33(2));最后放上细丝网(31),并置入顶层网格支架(30(3))压紧下面的零件;网格支架(30)呈正方形九格框架结构,中层及顶层支架的四顶角处设计支脚;细丝网(31)呈正方形,压片环(32)呈正方形环状结构,环片宽度与承托台(29)宽度相同;
保护气腔(3)由壁壳(34)和底板(35)构成,中央贯通区呈正方形并套入预混气腔(2),壁壳(34)每个侧面分别开进气孔(14),进气孔(14)位于各侧面的中轴线上。
2.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气喷嘴(21)管直径设计范围为0.5~1mm;保护喷嘴(22)管直径为喷嘴(21)管直径的两倍。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冷却槽(23)深度为稳焰区(19)盘面厚度的2/3~5/6,冷却槽(23)宽度设计范围为2~4mm。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细丝网(31)设计目数范围是100~400目;大直径钢珠(33(1))直径设计范围为4~5mm,小直径钢珠(33(2))直径设计范围为1~2mm。
5.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平面火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细丝网(31)设计目数范围是100~400目;大直径钢珠(33(1))直径设计范围为4~5mm,小直径钢珠(33(2))直径设计范围为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441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