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6798.1 | 申请日: | 201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6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萧琦;吕元;邓浩鑫;李彬;肖云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17/02 | 分类号: | F16K17/02;F16K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放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湿式放散阀,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低压可燃性气体介质输送、安全放散的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可在介质压力过高时自动开启、安全放散,在介质压力恢复正常时自动关闭复位。
背景技术
常规的放散阀采用电动或气动阀门,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放散阀的开启或关闭,需要配备压力传感器和复杂的控制系统,还需要消耗电能或压缩空气,如果需要阻火功能,还须额外配备阻火器。现有技术中也有在湿式阻火器上安装爆破薄膜的湿式放散阀,在介质压力过高时爆破薄膜破裂,放散通道打开,实现安全放散,这种湿式放散阀在不需要控制系统和传感器、不消耗电能或其它能源的前提下可实现安全放散,但是,属于现有技术的这种湿式放散阀仍然存在以下缺点:一、爆破薄膜破裂后不能自动恢复,必须人工更换爆破薄膜以后放散阀才能关闭复位;二、爆破薄膜破裂的介质压力一般比较高,不适用于在较低开启压力下的应用;三、每个爆破薄膜破裂的介质压力都不一定相同,使放散阀的开启压力存在很大差异。当前的放散阀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不仅保持现有湿式放散阀简单可靠、不消耗能源的前提下安全放散的优点,还解决了现有湿式放散阀不能自动关闭复位、开启压力高和开启压力不确定等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包括:进气管道(2)、出气管道(3)、水封箱(5)、连接管道(6)、水压差箱(7)和溢流水箱(8),所述进、出气管道(2、3)同水封箱(5)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封箱(5)的内部还装设有分流板(14),所述进气管道(2)位于水封箱(5)内的部分穿过分流板(14),且该部分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分流板(14)的下方;所述出气管道(3)的进口端位于所述分流板(14)的上方;
所述水压差箱(7)内设置隔离板(12),将水压差箱(7)上部分为两个空腔;
所述水封箱(5)通过连接管道(6)与水压差箱(7)连接,水压差箱(7)出口设有溢流水箱(8),所述溢流水箱(8)下部通过回水管道(9)与水压差箱(7)连接;当可燃性气体介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水压差箱(7)内的水溢出到溢流水箱(8),水压差箱(7)与大气连通,可燃性气体通过连接管道(6)和水压差箱(7)放散至大气中;当可燃性气体介质压力再次恢复正常时,溢流水箱(8)中的水通过回水管道(9)流回水压差箱(7),放散阀门自动复位停止放散。
优选的,所述回水管道(9)上设置有闸阀(10)和单向阀(11),闸阀(10)用于调节回水流量,单向阀(11)只允许水由溢流水箱(8)流回水压差箱(7),避免倒流。
优选的,所述水压差箱(7)的高度、隔离板(12)的高度以及水压差箱(7)内水位的高度是可调的,通过调整水压差箱(7)的高度、隔离板(12)的高度以及水压差箱(7)内水位的高度,可以方便地调节、设定放散压力和工作压力。
优选的,所述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还包括装设于水封箱(5)和水压差箱(7)上的水位传感器(13),用以远程监控放散阀工作状态。
优选的,所述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还包括装设于水封箱(5)上的玻璃管水位计(1),用于现场观测放散阀工作状态。
优选的,所述水封箱(5)通过位于其上部的盲板法兰(4)进行封闭。
优选的,所述隔离板(12)使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在实际应用中,当管路系统流量突然减少时(如下游装置突然减少开机台数或突然降低负荷),为保证上游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整个管路输送系统工作在设定的压力范围内,可以在输送系统的输气主管道上设置本发明的湿式自复位阻火放散阀。当输送系统管道压力增高时,水压差箱(7)中的水溢出,放散阀开启,可燃性气体便通过水封箱(5)的水以后排空。可燃性气体的排空是通过水而放散到空中的,因此该放散阀能够将外部可能产生的火源与管道系统内可燃气体隔离,实现安全放散。通过水位传感器可以实现计算机远程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67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