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输出复合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8931.7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0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程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0 | 分类号: | F24H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8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热载体锅炉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双输出复合炉。
背景技术
有机热载体炉20世纪30年代始于美国,由美国道生化学公司首创,习惯称为道生炉,俗称导热油锅炉。其是以煤、油、气为燃料,以导热油为循环介质供热的新型热能设备,采用高温循环泵强制导热油进行闭路循环,在将热能供用热设备后重新返回锅炉中加热的工艺流程,因其供热温度可精确控制,取代了原蒸汽锅炉供热。
由于外界的用热一般250℃左右或更高,使得有机热载体炉的排烟温度往往高于300℃以上;对于这部分300℃以上的烟气,除了直接排掉外,传统的热量回收方式一种为在原锅炉出口烟道上加装一火管锅炉来回收这部分烟气余热,火管锅炉就是烟气在火筒或烟管中流过,对火筒或烟管外水、汽或汽水混合物加热。火管锅炉又称锅壳式锅炉,基本结构是在大圆筒(锅壳)内装设小圆筒、管子(称谓“火管”)或其他形状的壳体(称谓“炉胆”),火管与大圆筒隔绝并形成夹套,夹套中容水,而火管及炉胆充作燃烧室和烟道,容纳火焰或烟气,燃烧产生或烟气带来的热量经火管壁传给水。优点是水容量大,蓄热能力大,结构、安装和运行都比较简单。缺点是蒸发强度不高,产生的蒸汽压力低,锅壳及内部构件直接受热,工作条件变差,锅壳强度因各种开孔被削弱,工作条件变差。该种锅炉的特点为:烟气在管内流动而汽、水是在管外流动的锅炉。
另一种为加装一水管式的热水炉用来产生热水,这种锅炉结构多为管箱和蛇管结构。管式热水锅炉是借助循环泵的压头使锅水强迫流动,并将锅水直接加热。这种锅炉大都由直径较小的筒体(集箱)与管子组成,结构紧凑,体积小,节省钢材,加工简便,造价也较低廉。
对于上述两种加装烟气余热炉的方案,通常会在后面加装铸铁式省煤器来降低排烟温度,提高烟气余热利用效率。然而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酸性气体,烟温高时它们会以气态的形式流经锅炉各受热面直至到脱硫塔里被除去。当烟温低于某一温度时,它们会与烟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硫酸而腐蚀换热设备。低温腐蚀通常出现在空气预热器的冷端以及给水温度低的省煤器中。当受热面的温度低于烟气的露点时,烟气中的水蒸气和煤燃烧后所生成的三氧化硫(只是硫的燃料产物的很少一部分)结合成的硫酸会凝结在受热面上,严重腐蚀受热面。因此即使加装了省煤器来降低排烟温度,由于低温腐蚀的问题,省煤器的出口温度也较烟气的酸露点温度高出许多。但是,上述方案的排烟节能回收不彻底,不能充分利用锅炉所产生的热量,浪费能源。
中国专利CN102012096公开一种气液两相有机热载体锅炉,通过将导热油吸热气化后再加热锅炉外的给水系统,该锅炉既输出加热的导热油又输出加热的热水,基本实现了同时满足高品位热能和低品位热能的需求,但是它是用蒸汽态的导热油加热热水,将导热油加热到蒸汽态需要很高的温度,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结构局限,并不能提高导热油的燃料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锅炉内所产生热量的双输出复合炉,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一种双输出复合炉,包括炉膛和烟道,导热油吸热装置设置在炉膛内,在烟道内还设有热载体吸热装置,热载体吸热装置包括两个相互串联的热载体吸热对流段。
本发明所述导热油吸热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设于炉膛外的导热油进口集箱、导热油出口集箱相连。
本发明在导热油进口集箱与导热油吸热装置之间还设有依次相连的低温导热油对流段和高温导热油对流段,低温导热油对流段和高温导热油对流段位于烟道内、热载体吸热装置的上游。
本发明所述烟道由上下交替设置的隔墙分成多个吸热腔,所述高温导热油对流段、低温导热油对流段、两个热载体吸热对流段分别位于不同的吸热腔内。
本发明所述热载体吸热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设于烟道外的热载体进口集箱、热载体出口集箱相连。
本发明所述热载体吸热装置中设有导热油或水。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双输出复合炉,通过在炉膛内按烟气流向依次设置导热油吸热装置和热载体吸热装置,通过热载体吸热装置吸收烟气余热来加热其内的热载体,充分利用锅炉内产生的热量,产生双输出,为用户带来更多的热能利用,并降低排出烟气的温度,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输出复合炉的具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89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