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模型及重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0418.1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丁红霞;吴丹;张元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1 | 分类号: | A61B5/021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 血压 波形 重建 模型 方法 | ||
1.一种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建立并采用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描述升主动脉与上臂血管末梢之间血压波的传输过程,所述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包括串联的第一传输线模型及第二传输线模型;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模型用于描述升主动脉至上臂血管的肱动脉分叉前的血压波传输过程,包括第一管道以及第一负载,所述第一管道用于描述血压波在肱动脉分叉前动脉血管内的近似无损传输过程,第一管道具有第一特征阻抗,第一负载用于描述从升主动脉到肱动脉分叉处的血压波反射效应;
所述第二传输线模型用于描述上臂血管桡动脉到上臂血管末梢之间的血压波传输过程,包括第二管道及第二负载,第二管道用于描述血压波在桡动脉内的近似无损传输过程,第二管道具有第二特征阻抗,第二负载用于描述桡动脉和上臂血管末梢处的血压波反射效应;
第一管道前端处血压波形为升主动脉处中心血压波形,第一管道后端血压波形为肱动脉分叉处血压波形,第二管道后端血压波形为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
基于所述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获取中心血压波形与上臂血管末梢处血压波形之间的关系;
测得并根据待测者上臂血管末梢处血压波形,结合中心血压波形和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之间的关系重建被测者的中心血压波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采用弹性腔模型,包括第一匹配阻抗、第一电阻以及第一电容,第一电阻与第一电容构成第一RC回路,第一匹配阻抗与第一管道和第一RC回路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匹配阻抗为第一特征阻抗的匹配阻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载采用弹性腔模型,包括第二匹配阻抗、第二电阻以及第二电容,第二电阻与第二电容构成第二RC回路,第二匹配阻抗与第二管道和第二RC回路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匹配阻抗为第二特征阻抗的匹配阻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阻抗与第一特征阻抗值相同,所述第二匹配阻抗与第二特征阻抗值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获取中心血压波形与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之间的关系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获取升主动脉与上臂血管末梢之间血压波的传递函数;
根据所述传递函数,获取传递函数的时域等式,用时域等式描述中心血压波形和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的关系;
采用均值矫正参数,对中心血压波形进行均值矫正;
同步获取多组中心血压和上臂血管末梢处血压,估计时域等式中的参数和均值矫正参数,获取中心血压波形和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值矫正参数对于不同个体为固定不变的值。
7.一种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模型,用于描述升主动脉与上臂血管末梢之间血压波的传输过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为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所述双段串联传输线模型包括串联的第一传输线模型及第二传输线模型;
所述第一传输线模型用于描述升主动脉至上臂血管的肱动脉分叉前的血压波传输过程,包括第一管道以及第一负载,所述第一管道用于描述血压波在肱动脉分叉前动脉血管内的近似无损传输过程,第一管道具有第一特征阻抗,第一负载用于描述从升主动脉到肱动脉分叉处的血压波反射效应;
所述第二传输线模型用于描述上臂血管桡动脉到上臂血管末梢之间的血压波传输过程,包括第二管道及第二负载,第二管道用于描述血压波在桡动脉内的近似无损传输过程,第二管道具有第二特征阻抗,第二负载弹性腔模型用于描述桡动脉和桡动脉末梢处的血压波反射效应;
第一管道前端处血压波形为升主动脉处中心血压波形,第一管道后端血压波形为肱动脉分叉处血压波形,第二管道后端血压波形为上臂末梢处血压波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心血压波形重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采用弹性腔模型,包括第一匹配阻抗、第一电阻以及第一电容,第一电阻与第一电容构成第一RC回路,第一匹配阻抗与第一管道和第一RC回路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匹配阻抗为第一特征阻抗的匹配阻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041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