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剂改性硬质PVC注塑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1484.0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2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梁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51/04;C08K13/06;C08K9/06;C08K9/04;C08K3/26;C08K3/34;C08K3/30;B29B9/06;B29C4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硬质 pvc 注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性剂改性硬质PVC注塑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PVC)在近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发展,PVC制品可以分为硬制品、软制品和糊树脂三种,其中以PVC硬制品的应用最为广泛,大约占PVC所有制品的60%,硬制品所用PVC原料的聚合度范围很宽,凡是聚合度小于1150的都可以制备硬制品,但是只有聚合度较低、干流性较好的PVC树脂才可以注塑成型,PVC注塑件有许多优点,它可以根据注塑模具的不同可以制成多种形状。目前PVC硬制品的成型技术中,配方中填料的用量大多为5phr,填充量较低,这提高了生产成本。
阎铁麟通过使用轻质、活性且细颗粒的碳酸钙用作填充料,将填充料染成与PVC同色,可增加填充料的用量,也更容易隐蔽填充料的颜色,且可做到细微图案(中国专利CN101161707)。王国英等人采用填料表面处理技术,将轻质碳酸钙进行活化,经活化处理过的碳酸钙可以20~30份的重量填充到100份的PVC树脂中,而其所制的高填充PVC穿线管的力学性能与同量超细碳酸钙高填充PVC管的性能相近,大大降低了PVC穿线管的成本(中国专利CN1306038)。丁澎等人用废弃木材、农作物秸秆、果壳等材料研磨成粉末作填料与PVC塑料混炼,采用挤出技术制得木粉填充PVC制品,具有天然木材的装饰效果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中国专利CN1292398)。阎铁麟的方法是需要先将碳酸钙进行染色,操作过程较繁琐;王国英等人的方法是将碳酸钙进行活化处理,改性的是挤出级的PVC管材;丁澎等人是用木粉填充的PVC制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性剂改性硬质PVC注塑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改性剂改性硬质PVC注塑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剂改性硬质PVC注塑件,该PVC注塑件是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PVC树脂 100份;
稳定剂 1~10份;
润滑剂 0~3份;
流动改性剂 0~10份;
增韧改性剂 0~20份;
醋酸乙烯酯-橡胶共聚物(SRC)改性剂 1~10份;
填料 5~50份。
所述的稳定剂优选5~8份。
所述的流动改性剂优选2~5份。
所述的增韧改性剂优选5~12份。
所述的醋酸乙烯酯-橡胶共聚物改性剂优选1~5份。
所述的PVC树脂为聚合度小于900的PVC树脂。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铅盐稳定剂、金属皂类稳定剂或有机锡类稳定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其中:铅盐稳定剂进一步选自二碱式亚磷酸铅、二碱式硬脂酸铅、二碱式邻苯二甲酸铅、二碱式碳酸铅、三碱式硫酸铅或四碱式硫酸铅等;金属皂类稳定剂进一步为钙锌稳定剂;有机锡类稳定剂进一步选自烷基锡类稳定剂或酯基锡类稳定剂。
所述的润滑剂选自金属皂类润滑剂、饱和烃类润滑剂或脂肪酸类及其脂类润滑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其中:饱和烃类润滑剂进一步选自固体石蜡、液体石蜡或低分子量的PE;金属皂类润滑剂进一步选自由硬脂酸或月桂酸脂肪酸与钙、锌、镉或铅金属类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优选硬脂酸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钡或硬脂酸铅;脂肪酸类及其脂类润滑剂进一步为硬脂酸。
所述的流动改性剂为丙烯酸酯类流动改性剂;其中:丙烯酸酯类流动改性剂进一步为核壳类流动改性剂(ACR)。
所述的增韧改性剂选自核壳类增韧剂、核壳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氯化聚乙烯(CPE),核壳类增韧剂进一步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共聚物;核壳共聚物进一步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共聚物。
所述的SRC改性剂是醋酸乙烯酯-橡胶共聚物(EVA-NBA-CO),生产厂家湖北众联塑业有限公司,改性剂粒度≤1.0mm,表观密度0.45~0.5g/m3,橡胶共聚物含量为1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14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