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性炭脱色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4306.3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0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峰;王敏文;任举;司双喜;温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远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J20/2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31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 脱色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医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脱色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之理,在诸如化工产品、医药产品乃至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对物料脱色,而对物料脱色普遍使用活性炭。
已有技术通常将待脱色的物料引入活性炭脱色容器中脱色,而后将物料连同活性炭引入专用的过滤器中过滤,使活性炭与物料分离,并且将分离后的活性炭废弃。
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活性炭过滤器的技术内容,略以例举的如CN201664567U推荐的一种高效活性炭过滤器,其是避开气流直接影响活性炭滤料,藉以避免损及活性炭颗料,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CN201735228U提供的活性炭过滤器是将设置滤袋的支架设计成褶皱形,藉以增大滤袋的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CN201834786U介绍的一种活性炭过滤器将作为滤料的活性炭设计成双层,具有过滤效果好、节能等长处;CN201906530U披露的一种活性炭过滤器的长处有助于提高活性炭的利用率,然而该专利方法是针对气体的过滤。
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活性炭过滤器均未给出得以使活性炭回收的技术启示,周知,如果不将活性炭加以回收,则至少产生以下不利因素:一是不利于节约资源,并且导致使用成本的增加,与目前全社会崇尚的节约型经济精神相悖;二是将活性炭废弃会损及环境。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所存在的欠缺,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并且在保密措施下经实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回收活性炭而藉以体现资源的再利用并且避免因废弃而损及环境的活性炭脱色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活性炭脱色回收装置,包括一外筒体,该外筒体的顶部配设有一启闭盖,而底部具有一出料口,在所述启闭盖上设有进料口、用于引入热介质的热介质引入接口和排气接口;一内筒体,该内筒体位于所述外筒体内,并且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构成有隔腔,在内筒体的壁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隔腔相通的滤孔,所述的出料口与隔腔相通;一用于盛置活性炭的滤袋,该滤袋设置在所述内筒体的内筒体腔内,并且由所述启闭盖将滤袋的上部挟持于外筒体的上沿与启闭盖之间,所述的进料口、热介质引入接口和排气接口与滤袋的滤袋腔相通;一用于将所述隔腔内的物料引出的物料引出机构,该物料引出机构与所述的出料口相配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启闭盖上配设有一压力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热介质为蒸汽。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物料引出机构包括一具有第一、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三通接头、出料管和排污管,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第一接口配接,出料管与所述第二接口配接,而排污管与所述第三接口配接。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排污管彼此形成一字形关系。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出料管的管路上配设有一第一阀门,而在所述的排污管的管路上配设有一第二阀门。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固设有一组用于使外筒体以腾空状态支承于使用场所的支承脚。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滤袋是与所述内筒体的内壁相贴触的。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排气接口上连接有排气管,在该排气管上配设有排气阀。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进料口上连接有一进料管的一端,而进料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一送料泵。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物料由进料口引入盛有活性炭的滤袋的滤袋腔脱色过滤并进入内套筒的隔腔,由出料口引出,而位于滤袋腔内的活性炭在热介质引入接口引入热介质清洗后再用,从而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体现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远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远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43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