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6038.9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1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曲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28;C02F1/46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79 辽宁省沈阳市浑***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废水 回收 再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各种压力,特别是生存环境对人们提出的严峻考验。自工业革命之后,各种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及各种新兴化合物等不断应运而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海洋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源,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繁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问题则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首要考虑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供水紧张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污水处理率较低,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流、海洋甚至土壤当中,不仅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的健康。
目前,工业废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等多种方法,但是上述方法或存在处理效果不佳,处理率不稳定问题;或存在使用化学处理剂造成试剂二次污染;或处理成本过高,不适宜推广使用等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寻找一个简单经济、行之有效的新型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处理效果稳定的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包括预处理工序、清污处理工序以及再处理工序三个过程。
所述的预处理工序:工业废水进入预处理池中静置8—12小时,投入预处理粉剂,静置1—2小时,进入下一道工序。
所述的预处理粉剂包含活性炭粉末、硅藻土粉末、煤灰粉末,其粉末粒度为30—40目。
所述的清污处理工序:在微电解池中投放微电解材料,静置0.5小时至 3小时,在微电解池出口处设置过滤网,滤除絮凝物质。
所述的微电解材料为铁粉、锌粉以及木炭混合物。
所述的再处理工序选用活性炭吸附方法,静置2—4小时。
采用上述方案处理的工业废水,处理工序简单,原料成本低廉,污水处理效果优异,操作维护方便,无需消耗电力资源,适合广泛使用;可应用于处理染料、纺织、制酒、化工等工业废水,也适合生活污水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包括预处理工序、清污处理工序以及再处理工序三个过程。
所述的预处理工序:工业废水进入预处理池中静置8—12小时,投入预处理粉剂,所述的预处理粉剂包含活性炭粉末、硅藻土粉末、煤灰粉末,其粉末粒度为30—40目;静置1—2小时,进入下一道工序。
本工序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状的固体污染物,选用活性炭粉末、硅藻土粉末、煤灰粉末的混和物,活性炭粉末以及煤灰粉末具有较强的污物吸附能力,而硅藻土粉末除了具有良好的悬浮性和吸附性之外,还具有容重轻,吸油率优异等优点,可去除废水中的油脂类成分。在工序中可加设过滤网,滤去预处理粉剂及其吸附物。
所述的清污处理工序:在微电解池中投放微电解材料,静置0.5小时至 3小时,在微电解池出口处设置过滤网,滤除絮凝物质。在投放微电解材料之前,可放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提高微电解材料的电解能力。
所述的微电解材料为铁粉、锌粉以及木炭混合物。
微电解材料的水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 絮凝活性,能大量吸附水中分散的微小颗粒,金属粒子及有机大分子。微电解材料中加入锌粉可以减少钝化板结问题,提高处理效果以及时间。本工序用于难降解高色度废水的处理不但能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而且可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所述的再处理工序选用活性炭吸附方法,静置2—4小时。整个工序过程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处理工序简单,原料成本低廉,污水处理效果优异,操作维护方便,无需消耗电力资源,适合广泛使用;可应用于处理染料、纺织、制酒、制药、化工、石油等工业废水,也适合生活污水、有机农业废水等领域的废水回收再利用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60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轴引线穿针装置
- 下一篇:一种腌制咸鸭蛋的改进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