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信号阻力型并网逆变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8249.6 | 申请日: | 2011-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7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冯益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益安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信号 阻力 并网 逆变器 | ||
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交流信号阻力型并网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逆变器主要通过PWM发生器,产生SPWM正弦波,通过大功率开关通断实现直流变交流的逆变。但目前SPWM正弦波存在如下缺陷:1,非连续性。模拟正弦波是连续的,PWM波形是间断的。理论上通过PWM转换后形成的数字PWM正弦波需要滤波变成模拟正弦波才能完美得以运用,但是,要提高PWM波形的近似连续性就必须增大开关电源的通断频率,但开关电源通断频率的提高会消耗直流电能从而会影响逆变效率,所以开关电源频率与逆变效率之间有一个平衡值,在波形和能耗之间取一个相对合理值。2,无法消除波形的畸变。理论上通过PWM转换后形成的数字PWM正弦波需要滤波变成模拟正弦波,但是滤波电路的真正功能是滤去杂波和谐波,不能滤去主波。而PWM波是主波,非连续性是由开关通断产生的,波形失真是功能性,是与生俱来的,滤波电路不能完全滤去因此PWM波的波形问题成了PWM波逆变器的缺陷,在大功率并网方面缺陷更为明显。所以可以说目前的PWM数字波形在大功率并网领域已近似接近极限。利用电网已有的波形进行放大后并网,是直流变交流的另一种方式,这种信号正弦波完全是连续性的,并且频率和相位随电网变化,几乎做到与电网完全同步,在并网电能质量方面效果显著,但是由于逆变效率低及功率较小,目前这种方式并不被人们看重。三极管具有信号放大作用,能把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但是三极管功率太小,转化效率低。不能满足逆变电源的需求。
发明内容:
在大型并网逆变电源或逆变电路中,需要从电网或者从用电线路获取一交流信号的变化量作为参考值,然后对用电信号加以放大满足逆变电源与电网同频、同相、同压的并网要求。PWM波逆变器存在波形畸变缺陷及难以实现大功率设备。电网信号包括即时频率、即时相位和即时电压,电网没有绝对的稳定性,频率、电压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只有以电网适时并网点的电流同频、同相、同压的电流信号作为参考值和对比值,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交流电,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电网适时电压作为逆变电路的阻力,把直流电能转化为与交流信号同频、同压、同相或反相的交流电能的电路或设备。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从电网接入交流电A、B、C三相,取三相中的任意两相或任意一相与中线,两两组合成单相交流电源的正负两极,其中一极与电容C1串联后接输出1或接互感RL;另一极接直流电源VAA的负极,VAA的正极接输出2或互感RL,互感RL接输出1和输出2;负载或者互感RL的倒相电流并入电网,其中直流电源VAA的电压大于等于接入交流市电电压的峰值电压。
本发明采取的另一种方案是:从电网接入交流电A、B、C三相,取三相中的任意两相或任意一相与中线组成单相交流电源的正负两极,其中一极与电容C1串联后接输出1或接互感RL;另一极接直流电源VCC正极,VCC负极接VBB负极,VBB正极接直流电源VAA的负极,VAA的正极接输出2或互感RL,输出1和输出2之间接负载或互感RL,互感RL的倒相电流并入电网,其中直流电源VAA的电流大于等于接入交流市电电压的峰值电压,VAA电压等于VBB电压等于VCC电压。
结果是:输出1和输出2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电势差,与输入市电电压即电势差的变化反相。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第一种方案的基本线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显示第一种方案输出端带中间抽头;图3为第一种方案中负载电阻R取代互感RL;图4为第二种方案结构典型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种方案的变形结构。 其中vi为交流电,VAA、VBB、VCC为直流电源,RL为互感器、C1为滤波电容;O点为零电位参照点;输出1、输出2为电源输出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进行一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益安,未经冯益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82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智能交换过程层网络虚拟二次回路监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