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线电机的滑环罩通风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0836.9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9/28 | 分类号: | H02K9/28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赵臻淞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滑环 通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绕线电机的滑环罩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绕线电机滑环问题是困扰电机行业以及工矿企业的一个头疼的顽症,其主要原因不出于滑环通风不畅,碳粉排放不力,局部积碳短路、放炮,直接影响了整个生产流水线的作业。滑环根据其防护等级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工厂环境较恶劣,粉、煤等灰尘校对多的环境,此类环境通常选用防护等级较高的滑环通风结构,与外界隔绝有独立的滑环冷却风路,以避免环境杂物带来的滑环故障,此类滑环冷却往往结构复杂,维修及制造成本较高;第二类为工厂环境较好,煤、粉等灰尘极少,此类环境通常选用防护等级较低的滑环通风结构,滑环室与外界直接进行热交换,此类滑环结构简单,维修及制造成本较低。而此类电机设计时,往往会因为电机厂家按照轴向通风思路,而导致碳粉排出不顺畅,碳粉堵塞,由此带来滑环故障。
目前也有厂家为提高滑环的冷却效果,采用滑环罩上加冷却风机的做法,通过冷却风机向滑环鼓风,滑环罩做成八面体,两个冷却风机装在八面体的两面上,风机产生的风直接吹向滑环能改善滑环冷却,此种强迫冷却的结构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一旦风机的供电源出现故障,则必然影响滑环的冷却,从而影响了整个电机的运行。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为克服上述滑环冷却系统的不足,充分考虑环境较好的工况企业电机工作特性,研究出一种结构合理的绕线电机的滑环罩通风结构,风阻小风速高,冷却效果好,且不易积累碳粉。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绕线电机的滑环罩通风结构,在罩壳的前侧进风口内侧设置有风叶,风叶通过电机轴驱动,在罩壳上部设置有外导风板,在外导风板下部通过弯折内导流板与直内导流板构建出若干风路,其风路出口分别位于各组滑环与绕组上部;在罩壳底部设置有出风口。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在所述罩壳内腔表面喷涂抗弧磁油漆涂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过程简单、安全,作用效果明显,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以及保证电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条件下,通过流体设计将冷却风引致滑环端罩上部再直接向滑环吹拂,能大大改善滑环冷却效果,最大限度减少轴向通风带来的碳粉积累,有效提高滑环刷架系统可靠性,使得环境条件较好的工厂企业在选择防护等级为IP23的电机时节省了成本,同时也排除了使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在罩壳6的前侧进风口内侧设置有风叶2,风叶2通过电机轴8驱动,在罩壳6上部设置有外导风板5,在外导风板5下部通过弯折内导流板3与直内导流板4构建出若干风路,其风路出口分别位于各组滑环9与绕组上部;且弯折内导流板3与直内导流板4的末端设计有较小的集风口。在罩壳6底部设置有出风口。进风口安装有进风网板1,出风口安装出风网板7与出风罩。在罩壳6内腔表面喷涂一层抗弧磁油漆涂层。
实际工作时,冷却风从进风口的进风网板1进入罩壳6,经过风叶2、在外导风板5和罩壳6封闭的滑环罩内由流线型内导流板3和4分成两路从上往下吹向滑环表面,再由出风网板7排出。风叶2装在罩壳6前部,与电机轴8同转,且内导流板3和4末端设计成一个较小的集风口,风流直接吹向滑环表面,以保证提供足够的风压从而带走碳刷磨损产生的碳粉。流线型外壳设计能有效减小风阻,提高风速。并且在罩壳6内腔表面喷涂一层抗弧磁油漆,使得内腔表面十分光滑,有效的防止了碳粉在内腔的附着。最后碳粉会从罩壳6底部的出风网板7直接排出,为防止网板堵塞,只需定期清理出风网板7即可;出风罩为天圆地方式结构,有利于导风和碳粉的顺利排出。
本发明可完全取代带强迫风机向滑环鼓风的风路结构,消除了因增加强迫冷却风机而配套增加的一套低压电源及相关控制系统,并且冷却风机的存在增加了额外的不可靠因素,本发明通过与电机同轴的风叶提供动力,与电机具有相同的寿命,基本不可能发生单独的失效,从而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例如将风扇置于尾端,位于轴承与滑环之间,形成类似冷却风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08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