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动沙丘设置柽柳活沙障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0861.7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1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高尚玉;张登山;鲁瑞洁;田丽慧;唐清亮;石昊;尚媛;贾飞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23/00;E02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动 沙丘 设置 柽柳 活沙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高寒地区防风固沙林的营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动沙丘设置柽柳活沙障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寒地区的沙漠化防治是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50年代以来青海高原的沙漠化现象得到了重视,60年代开始在共和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沙漠化防治工作。随着治沙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行之有效的治沙措施开始形成并且在青海高原逐步推广应用。
高寒地区常用的治沙措施是机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机械措施主要是设置麦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生物措施是直播造林、实生苗造林和扦插造林。
麦草方格沙障在防沙治沙中的运用已经很成熟,包兰铁路、塔里木石油公路的防护体系已成为治沙的典范,但是在高寒沙区,麦草不易获得,远运成本较高,且风大保存也较困难,所以就地取材,采用丘间地的粘土在流动沙丘上设置沙障,这一技术在共和盆地运用较多。但在有些区域,丘间地仍以风沙土为主,粘土沙障的运用也受到了限制。
因此,对高寒沙区沙漠化土地的治理需要寻求一种新的不易退化的保护措施来抵抗强劲风力对沙丘的侵蚀,是进行高寒沙区沙漠化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动沙丘设置柽柳活沙障的方法,成本低,造林方法简单,在设置沙障同时,沙障成活起到造林效果,成林速度快。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流动沙丘设置柽柳活沙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春季从柽柳母树上砍取树栽子;
B、将树栽子在流动沙丘上进行高杆深栽。
树栽子以行列式种植在沙丘的迎风坡和/或丘顶,种植方向与主风向垂直。
栽种树栽子的沟的深度为50厘米,宽为20厘米,树栽子的栽植株间距为5厘米。
树栽子的直径为1.5到3厘米,高为100厘米。
在种植柽柳形成的活沙障内行式直播柠条和/或沙蒿。
在步骤A与B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
a、将树栽子浸泡不少于20天;
b、将浸泡好的树栽子随时栽植。
采用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了以下技术效果:
1、柽柳耐风蚀沙埋,且种源丰富易取,使苗木不受风蚀沙埋的危害。经过当年造林成活率调查,流动沙丘柽柳成活率在70%~80%,一旦其成活,就很容易存活下来,同时起到生物活沙障的防护效能。
2、柽柳与其他固沙植物种的合理搭配使用,确保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增加了沙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3、高杆深栽造林的优点是成本低,造林方法简单,成活率高,成林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流动沙丘设置柽柳活沙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流动沙丘柽柳活沙障设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春天从柽柳的母树上砍取树栽子,直径1.5~3cm,高100cm,经过20多天的浸泡后,及时运到示范区进行假植,然后在流动沙丘上高杆深栽,挖沟深度50cm,宽20cm,栽植株间距为5cm,首先形成高立式机械沙障,成活后变成生物活沙障,活沙障根部具有固定流沙的作用,上部能阻挡风沙流的入侵,且其具有长期保存性。
为了增加苗木的成活率与治沙效果,柽柳以行列式种植在沙丘的迎风坡和丘顶,种植方向与主风向垂直。栽植中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从而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在种植的柽柳活沙障内还可行式加播固沙植物种,包括柠条、沙蒿,由于有外围活沙障的保护,沙障内部苗木可以免受风沙流的危害。柽柳与其他固沙植物种的合理搭配使用,不仅确保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合理利用,而且增加了沙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08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