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4129.7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曾新辉;马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锦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B01F3/04;B01F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气泡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中增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超细微泡技术,就是把空气或者纯氧以极细微的气泡方式溶入水中,以实现水体的超饱和氧状态,达到了常规难以企及的效果,发挥了它的超常规作用。
平常的增进溶氧方法大多采用充氧泵地曝气增氧,而且大多依靠增氧砂头来实现气泡式的增氧,这种气泡颗粒大,与水体的接触表面积也小,再加上大气泡在水中因快速的上升而使逗留时间过短,难以实现超溶氧或少有氧气溶入水中,达不到理想的溶氧效果。特别是在温度高,大气压偏小的气候条件下,其增氧的效果就更差。这是影响使用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如水耕、废水处理、水产养殖等场合都与增氧有关,而且其运用效果大多与溶氧量的多少呈正相关,所以改进溶入方法,让更多的氧溶入水体是让增氧发挥最大效率的重要技术所在。
这方面的技术重点有:(一)微气泡的直径越小,氧气与水接触的面积越大,效果越好;现有的纳米级微气泡发生装置,多数要采用高压泵等装置;(二)发生气泡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小,效率高;(三)制造成本越低越好。而目前现有的技术,在上述三个方面,大多存在瓶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耗能小、效率高且制作成本低的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无需采用高压泵装置即可产生纳米级的气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电机、不锈钢圆筒、旋转轴、螺旋叶片、切割片、动态平衡支架、球形面外罩,所述不锈钢筒与电机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与电机的轴固定连接并保持同心,所述螺旋叶片、切割片和球形面外罩固定在旋转轴上并保持同心,所述旋转轴通过动态平衡支架与不锈钢筒的内壁形成支撑,所述球形面外罩与不锈钢筒内壁之间具有狭小的缝隙,所述不锈钢圆筒靠近电机的一端具有进气孔,且远离电机的一端具有进水孔。
其中,所述螺旋叶片位于进水口远离电机的方向。
其中,所述切割片为带丝缝的切割片,安装于螺旋叶片与球型外罩之间。
其中,所述球形面外罩,安装于旋转轴末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在大气常压下电机旋转时能将空气抽入水中、并将水、气混合进入螺旋和外罩之间的舱体,形成高压,产生气爆效应;同时形成机械的、流体的各种纵向、周向、及径向的切割力,不断反复地粉碎气泡,最终能产生纳米级的微气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4,本发明的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电机1、不锈钢圆筒3、旋转轴4、螺旋叶片7、切割片8、动态平衡支架5、球形面外罩9,不锈钢筒3与电机1固定连接,旋转轴4与电机1的轴固定连接并保持同心,螺旋叶片7、切割片8和球形面外罩9固定在旋转轴4上并保持同心,旋转轴4通过动态平衡支架5与不锈钢圆筒3的内壁形成支撑,球形面外罩9与不锈钢圆筒3内壁之间具有狭小的缝隙,不锈钢圆筒3靠近电机1的一端具有进气孔2,且远离电机1的一端具有进水孔6。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螺旋叶片7位于进水口6远离电机1的方向,形成能产生纳米气泡的舱体的上盖板,并由旋转轴带动,在高速旋转时形成周向和径向的流体剪切力和机械搅拌力。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切割片8为带丝缝的切割片,安装于螺旋叶片7与球型外罩9之间,位于能产生纳米气泡的舱体中间,被旋转轴带动高速旋转时形成径向的机械切割力,和反复切割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球形面外罩9,安装于旋转轴末端,形成舱体的下盖板,并由旋转轴带动旋转,并与钢筒内壁之间留有狭小的丝缝,产生机械反作用力和切割力。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提供的纳米微气泡发生装置,在大气常压下电机旋转时能将空气抽入水中、并将水、气混合进入螺旋和外罩之间的舱体,形成高压,产生气爆效应;同时形成机械的、流体的各种纵向、周向、及径向的切割力,不断反复地粉碎气泡,最终能产生纳米级的微气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锦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锦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41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